大肠癌的发病率较高,化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作用显著,但会损伤黏膜

文 / 做梦健康
2021-06-12 09:12

导语:大肠癌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六淫邪气,内伤饮食情志,加之正气亏虚,脾失健运,邪毒久居,结于大肠,凝聚成积,从而形成以脾失健运之正虚,痰瘀火毒等为标实的发病核心机制。当前中医学配合化疗、手术等现代手段,在辅助清除微小病灶、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化疗效果以及减轻化疗毒副作用等方面效果显著,已经成为当前大肠癌防治的常用手段。

一、结直肠癌患者通常会选择化疗,但存在副作用,溃疡性结肠炎根治难

1、概述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诊断和治疗方法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取得了进步,结直肠癌仍然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诊断的结直肠癌患者中,40%已经存在转移性病变,而大约25%初诊为局限性病变的患者最终进展为转移,同时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0%。

目前,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能减轻肿瘤负荷、降低肿瘤分期进而提高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切除率,辅助化疗能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几率,姑息化疗能明显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因此,化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化疗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是目前包括结肠癌在内的癌症化疗中常见的毒副作用,是减少化疗药物剂量或推迟化疗的常见原因,也是最终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病,其特点是反复损伤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影响全世界数百万人的健康。据推算,中国每年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氏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1.6/10万和1.4/10万。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活动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等,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发生,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根治难的特点,该病症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症之一。

目前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有激素、磺胺类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用较多的药物是肾上腺皮质激素、柳氮磺胺吡啶、硫唑嘌呤等,治疗用药时间长、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效果有限且较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慢性炎症迁延不愈会大大增加患肠癌的概率。因此,寻求控制溃疡性结肠炎发生进展的治疗策略极其重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被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多种遗传变异、环境变化以及肠道粘膜对共生细菌抗原反应的罕见免疫系统激活等,且常伴有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损伤。大量研究已证实,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特点是免疫系统介导的反应,导致肠道粘膜的变形、白细胞浸润、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3、中医认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理论认为,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衡,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入,均可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要治疗化疗引起的胃肠道黏膜损害,首先要从脾胃着手,提高“正气”也要从脾胃着手。

因此,临床上常用健脾益气,和胃止呕功效的药物如保和丸、六君子汤加减等来治疗,能抑制结肠黏膜损伤,促进溃疡修复,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保和丸为治疗一切食积之常用方,能化食积,和胃气,清湿热,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具有助消化、调节胃肠功能、止吐以及促进损伤黏膜修复的作用。

二、5-氟尿嘧啶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可以降低化疗的副作用,患者需了解

1、5-氟尿嘧啶简介

5-氟尿嘧啶(5-FU)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化疗药物之一。研究表明,5-FU治疗改善了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但5-FU治疗的患者中约有50-80%出现肠黏膜损伤,表现为严重腹泻、营养吸收不良、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

这些副作用不仅大大降低了它的治疗效果,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严重制约了5-FU的临床应用。5-FU是晚期及不能手术结肠癌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5-FU在发挥有效的治疗结肠癌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损伤了胃肠道增殖旺盛的黏膜细胞,导致绒毛高度下降及隐窝深度增加。

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遭受破坏,进而出现了一系列消化道不适症状。目前临床上对5-FU化疗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常使用促进胃肠黏膜修复或者是保护黏膜类的药物来控制或缓解症状,疗效欠佳。因此,寻求可以减轻5-FU引起的肠黏膜损伤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结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5-氟尿嘧啶的机制

5-FU化疗引起肠道损伤的机制复杂,包括肠道黏膜屏障受损、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失衡、炎症损伤等。其中,通过激活线粒体依赖的细胞凋亡途径诱导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是5-FU引起肠黏膜损伤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5-FU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胸苷酸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干扰细胞DNA的合成;DNA的合成受阻或损伤可改变线粒体膜的通透性继而激活细胞内线粒体凋亡途径,引起肠腺窝细胞的凋亡。线粒体凋亡途径的激活启动需要许多凋亡相关基因或蛋白的参与,如Bcl-2家族抗凋亡基因Bcl-2及促凋亡基因Bax是其重要的调节蛋白。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细胞凋亡过程。其中,Bcl-2是其蛋白家族中发挥最主要抗凋亡功能的调控蛋白,可通过调控线粒体膜的稳定性,阻断线粒体外膜通透性,抑制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从而抑制caspase的级联激活,最终发挥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Bax是Bcl-2家族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细胞凋亡的调控蛋白,可通过与Bcl-2结合形成二聚体结构,正常情况下两个蛋白处于衡定状态;当细胞收到凋亡信号刺激时,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二者失衡最终引起细胞凋亡。

在5-FU诱导的肠道损伤模型中观察到裸鼠肠组织受损,肠腺窝细胞中出现大量的凋亡细胞,且凋亡相关调控蛋白如Bax表达显著增加,Bcl-2显著降低。此外,研究发现5-FU对处于增殖期的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经5-FU治疗后,肠黏膜细胞增殖显著受到抑制,这是导致肠道损伤的另一重要作用机制。

细胞的增殖受到多个基因的调控,其中PCNA是DNA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在细胞的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促进细胞DNA的合成进而促进细胞的增殖,是目前公认的评价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之一;另外,细胞增殖还受到多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调节,如CyclinD1、CyclinE、CDK4、CDK2、p21等。

这些蛋白表达异常将直接影响细胞周期的进程,最终决定细胞的增殖状态。其中CyclinD1与CDK4形成的复合物在细胞周期G1期到S期的转变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促进细胞周期的进程,促进细胞增殖。

在5-FU诱导的肠道损伤模型中PCNA、CyclinD1、CDK4等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因此,通过调节Bax、Bcl-2、CyclinD1、CDK4等增殖及凋亡蛋白的表达从而调控肠道上皮细胞的凋亡及增殖,是减轻5-FU所致肠道毒性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三、对于化疗后肠黏膜损伤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还需科学用药

目前临床上对于5-FU化疗后肠黏膜损伤的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常用的药物有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盐酸阿扎司琼;制酸剂如维U颠茄铝分散片、氢氧化铝、复方铝酸铋、碱式碳酸铋等。

这些药物虽能够改善或控制5-FU化疗后引起的胃肠道毒性反应,但同时伴有其他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神经、呼吸、消化、心血管系统的损伤等,严重制约了5-FU的化疗进程。现代医学治疗5-FU化疗后肠道损伤的局限性,使得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关注。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化疗药物在治疗癌症的同时损伤机体正气,损伤中阳,致使脾胃损伤、脾胃失和,表现出恶心、呕吐、纳呆、疲乏、大便稀溏等脾胃气虚、运化不足的症状。所以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在利用5-FU治疗结肠癌的同时要注重益气、健脾、和胃。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药在减缓化疗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和增加药物疗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小半夏丸配合化疗药物使用对消化道肿瘤化疗后所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控制率达81.3%。

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患者服用健脾益肾治法中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白细胞数减少被逆转,且化疗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在应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黄芩汤配合化疗药物伊立替康治疗肿瘤患者后,发现联合用药可以减轻化疗药物伊立替康导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结语:中医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药在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诊断和治疗体系。它们因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径”的作用特点和毒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但病理基础在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