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医辨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特色及优势

文 / 健康河北
2021-05-18 00:09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代中医学不仅继承了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同时还借鉴了西医学的研究方法,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广大中医工作者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防治心脑血管病具有以下特色和优势。
(一)病证结合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的中医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医界同仁在坚持传统辨证论治基础上发展出“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等诊断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现代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效果。临床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能够从整体上宏观把握病情,从微观上深刻认识组织器官病理上的细微改变,制订出最佳治疗方案,准确判断预后,提高临床疗效。如“胸痹心痛”患者,采用现代医学的冠脉造影术可显示出冠脉是否存在狭窄、堵塞或痉挛。一方面,明确了诊断,了解了病情的“标本缓急”,为辨证用药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明确的诊断对判断预后和指导健康教育有重要作用。对于虽具有明显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但运用现代诊断方法不能确诊的患者,中医学的辨病辨证方法,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在治疗方面,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等治疗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中医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内容。
(二)辨证的客观化
“证”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整体功能反应状态,这种反应状态是发生在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物质基础之上的,是对疾病某一发病阶段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及症状等内容的病理概括。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我们要汲取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探索证候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使中医证候的辨识定量化、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如冠心病血瘀证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舌质暗紫、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结代。而此证亦与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冠状动脉狭窄等客观指标高度相关;而冠心病瘀热证除了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循环障碍外,还常伴有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增高。因此临证辨证时应与一些实验室指标互参。
(三)中药性味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
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治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中医学基本理论,辨证使用中药或中药复方。同时,运用药理学、中药化学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心脑血管相关中药的现代药理机制,增强药物的针对性,提高治疗效果。如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气虚血瘀证者,补气药首选黄芪,就是考虑中药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类似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样的作用,而ACEI是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的基石。又如,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益药的何首乌、黄精、绞股蓝、桑寄生,活血药的三七、蒲黄、丹参,利湿药的泽泻、茵陈,消食药的山楂、麦芽,通下药的大黄、决明子等都有降脂作用。临床针对不同证候的高脂血症患者,配伍补益、利湿、消导或活血等降脂药物,既不违背辨证用药原则,又可获得降脂治标的好疗效。
(四)中药剂型现代化
中药剂型的改进促进了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剂型改进后使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更加快捷有效。如醒脑静注射液具有凉血活血、开窍醒脑之功效,可用于中风之热闭证,较以往经典的“凉开三宝”使用起来更加便捷。注射液类还有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冻干粉针、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它们均为提取后的中药有效部位或单体,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稠度,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抗心肌或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作用,可用于瘀血阻滞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梗死偏瘫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虫类药制剂有蚓激酶、蛇毒去纤酶、水蛭素等,临床药理研究证实虫类药有抗血小板聚、抗凝及一定的溶栓等作用。滴丸类多有芳香温通作用,平时可口服,急救时可含服,包括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芪参益气滴丸、银杏叶滴丸、冠心丹参滴丸、银丹心泰滴丸、麝香保心丸等。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等作用的中药剂型还有胶囊类(地奥心血康胶囊、通心络胶囊、脑心通胶囊、血栓心脉宁胶囊、心元胶囊等)、片剂(养心氏片、心可舒片、血塞通分散片等)、口服液(川黄口服液、血府逐瘀口服液、心通口服液等)、丸剂(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等)等。
(五)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有些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单纯用西药可能效果欠佳;单纯用中医辨证论治,有些机制难以阐明。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在用药方面可以中西结合,互补性用药,取长补短。如心绞痛合并有青光眼的患者,胸痛发作时不宜含服硝酸甘油片,可用具有芳香温通作用的麝香保心丸替代含服。又如,心力衰竭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临床常予西药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且有升压作用,但使用后往往会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表现,可待患者血压相对稳定后,先撤用西药,予中成药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维持其心功能及血压,相对而言上述几种中成药注射剂使用后心律失常会明显减少。
进入21世纪以来,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论治体系臻于完善。现代中医掌握了大量的现代科技知识和西医学知识,他们在挖掘整理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心脑血管病的经验的同时自觉地吸取上述知识的营养,创立新的理论,研发新的诊疗手段,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印证,融会贯通,从而使中医辨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