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病症——7.肺痿

文 / 胖子讲健康
2021-04-01 18:15

肺系病症之肺痿

一、概述

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症状。唾呈细沫稠粘,或白如雪,或带白丝,咳嗽,或不咳,气息短,或动则气喘。常伴有面色晄白,或青苍,形体瘦削,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等全身证候。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本病发病机理总缘于肺脏虚损,津气严重耗伤,以致肺叶枯萎。因津伤肺燥,燥盛则干,肺叶弱而不用则痿。病理性质有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之分。

其病理表现有虚热、虚寒两类:①虚热肺痿:一为本脏自病所转归;一由失治、误治或他脏之病导致。②虚寒肺痿: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固摄津液,由气虚导致津亏或阴伤及阳,气不化津以致肺失濡养,渐致肺叶枯萎不用。临床以虚热证较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化为虚寒证。其病位在肺,但与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在诊治上应重视调补脾肾,不可妄投燥热之品,亦忌苦寒滋腻,并应注意慎用祛痰重剂,犯虚虚之戒。凡某些慢性肺实质性病变如肺间质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等,临床表现肺痿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辩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一)虚热证

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哑,气息喘促,口渴咽干,午后潮热,皮毛干枯。舌象脉象:舌红而干,脉虚数。治以滋阴清热,润肺生津。常用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一)虚寒证

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肢冷,面白虚浮,小便数,或遗尿。舌象脉象:舌质淡,脉虚弱。治以温肺益气。常用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三、医案精解

案1(李德珍医案)

岳某,男,73岁。

初诊

患者入院1月前因受凉后出现胸痛不适,伴咳嗽、咳痰,呈间断性发作,尤以晨起显著,咳淡黄色清痰,量少易于咳出,活动后感轻度气短,行胸部CT示:1.两肺病变,考虑两肺间质性改变伴感染,肺气肿、肺大泡。既往有大量吸烟病史30年。查体见:T37.2℃,P90次/分,R20次/分,BP100/60mmHg,W54kg。发育正常,营养一般,听诊左肺下部呼吸音减弱,双肺底可闻及少量Velcro啰音。心率90次/分,心音有力,节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初步诊断:肺纤维化合并感染。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头孢硫脒针10天)、吸氧、化痰止咳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入院后第20天患者出现寒战,持续发热,体温浮动于38.5℃左右,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下,再次给予亚胺培南控制感染,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80mg静滴1次,送痰细菌培养。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现患者发热、寒战症状减轻,ESR及CRP逐渐趋于正常,痰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阴性,复查胸部CT示:1.两肺病变,考虑两肺间质性改变伴感染,肺气肿、肺大疱。2.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两侧胸膜增厚。3.主动脉、冠状动脉钙化。患者气短明显,血氧饱和度波动在75%-86%之间,咳嗽、咳痰加重,痰为红色粘痰,不易咳出,痰有明显拉丝,喘息,心悸,血氧饱和度持续偏低,呼吸急促,给予抗感染(莫西沙星针0.4g、氟康唑注射液0.2g、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40mg连用2天)、化痰止咳平喘、预防应激性溃疡、改善通气等对症支持治疗,并给予持续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NIV-PS模式下氧浓度50%,PEEP 5cmH2O)治疗,自诉仍感胸闷、气短,咳嗽、咳痰较前减轻,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波动在76%-96%,心率波动在76-105次/分,呼吸频率波动在21-31次/分。患者食纳尚可,大小便正常。遂给予中医中药治疗。刻下:面色潮红,呼吸急促,低热,口干欲饮凉水,咳嗽,痰粘带血色,胸闷,稍烦躁,纳可,腹稍胀。大便两天未行,小便可,寐可,舌嫩红苔少,脉促弦滑,

中医诊断:肺痿;西医诊断:间质性肺病。

证属:元气欲脱,肺胃伏热。治宜:回阳固脱,清泄阳明伏热。处方:

人参30g,山萸肉60g,炙甘草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煅磁石30g,炮姜10g,黑顺片30g,乌梅15g,黄芩15g,蝉蜕10g,生石膏20g,姜半夏15g,五味子15g,川贝10g,生大黄5g。

每剂药加凉水2000ml。先用大火煎开,然后再用小火煎煮2h,一次滤药分6次口服,每日3—4次。1剂药根据病情分1—2日口服,麝香1g分4次冲服,嘱服药后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须注意观察。

二诊

患者神志尚清,嗜睡,呼之可应,精神差,自诉胸闷、气短,动则更甚,不能自行翻身,半卧位,咳嗽,咳痰,痰为淡红色粘痰,量少,不易咳出,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时感憋气不适,遂撤机,患者血氧饱和度仍持续偏低,高流量面罩吸氧不能纠正低氧血症,血氧波动在62%-92%之间,心率波动在85-111次/分,呼吸波动在23-35次/分,纳差,色质暗红,舌苔白腻,脉促弦滑。饮食尚可,大便未解,小便短少,色黄。查体:BP131/75mmHg,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测定 129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2.610%。血气分析:氧分压 61.00mmHg,氧饱和度 92.00%。C反应蛋白定量测定 48.95mg/L。继续口服中药治疗。处方:

人参30g,山萸肉60g,炙甘草6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煅磁石30g,干姜30g,黑顺片30g,乌梅30g,黄芩15g,蝉蜕10g,生石膏30g,姜半夏30g,白果15g,生大黄5g。3剂。每剂药加凉水2500ml。先用大火煎开,然后再用小火煎煮2h,一次滤药分6次口服,每日3—4次,一剂药根据病情分1—2日口服。之后患者出院。

三诊

家属代诉:患者神志尚清,嗜睡,精神差,胸闷、气短减轻,可自行翻身,半卧位,未吸氧气,咳嗽,咳痰明显减轻,痰为白色稀痰,量少,易咳出,食纳渐增,大便为黄色软便,量可,小便量可。舌脉不详。处方:

人参45g,山萸肉60g,炙甘草9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煅磁石30g,黄芩15g,蝉蜕10g,生石膏20g,姜半夏30g,黑顺片45g,桂枝10g,桃仁15g,酒大黄5g,茯苓30g,干姜45g。

每剂药加蜂蜜100ml,黑豆30g,鲜姜30g。

3剂。麝香1g分4次冲服。每剂药加凉水3000ml。先用大火煎开,然后再用小火煎煮2h,一次滤药分6次口服,每日2—3次。

四诊

家属代诉:患者神志清,精神尚可,偶有嗜睡,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可在家属搀扶下下地活动,自行翻身,咳嗽,咳痰偶发,偶可吐出少量白色粘痰,手足温,足背水肿,食纳尚可,大便失禁,为黄色稀便,小便自知可控,量可,色黄淡。舌脉不详。处方:

人参30g,山萸肉60g,炙甘草9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煅磁石30g,黑顺片45g,干姜45g,桂枝10g,桃仁15g, 酒大黄5g,茯苓30g,防己15g,葶苈子30g(包煎),大枣30g,菖蒲30g,川贝10 g。

3剂。麝香1g分4次冲服。每剂药加凉水3000ml。先用大火煎开,然后再用小火煎煮2h,一次滤药分6次口服,每日2—3次。

五诊

家属代诉:患者神志清,精神尚可,偶有神志模糊,活动后稍感气短,可在自行下地活动,咳嗽,无痰不喘,手足温,足背不肿,食纳尚可,大小便正常,色黄淡。舌脉不详。处方:

人参30g,山萸肉60g,炙甘草6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煅磁石30g,黑顺片30g,干姜30g,桂枝10g,桃仁15g, 酒大黄5g,茯苓30g,五味子15g,葶苈子(包煎)30g,款冬花15g,紫苑15g,菖蒲30 g,生半夏30g。

3剂。每剂药加凉水3000ml。先用大火煎开然后再用小火煎煮2h,一次滤药分6次口服,每日2—3次 。服完药后随访。

电话随访: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活动后气短不明显,可在家自由活动,咳嗽偶发,无痰不喘,手足温,足背不肿,食纳可,大小便正常。

【按】无论肺中阳气虚弱,还是阴亏肺燥皆可致使肺痿发生。痰积血淤也是主要的病理产物,所以本病的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润燥,兼活血化淤,祛痰散结。本案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山萸肉补益肝肾,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煅磁石平肝益阴潜阳、纳气平喘,人参、炮姜、黑顺片取四逆汤之意,益气温阳固脱,乌梅、五味子益肾生津、敛肺止咳,生石膏、黄芩、生大黄清泄阳明伏热,蝉蜕疏散风热,姜半夏燥湿化痰,川贝止咳化痰,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二诊桂枝通阳化气,加桃仁,易酒大黄以加强活血化瘀的力度。葶苈子、大枣泻肺下气平喘。防己祛风利水,菖蒲利湿化痰、凝神开窍。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补益祛邪兼施,故能药到病除。

案2(刘东汉医案)

朱某,女,76 岁。

初诊(2014年3月14日)

主诉:反复干咳、气短 1 年,加重 2 周。

患者 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气短等症,自服止咳药后有所缓解。此后以上症状反复出现,进行性加重,胸闷、喘息明显,曾先后就诊于甘肃省多家三甲西医医院,胸部 CT 示:双肺外周及胸膜下呈蜂窝样改变,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住院期治疗后可缓解。出院后长期家庭氧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近 2 周来,以上症状加重,今前来就诊,寻求中医治疗。诊见:咳嗽、咳少量白黏痰、不易咳出,喘息、不能平卧,纳差、消瘦,畏寒、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小便少,大便干,双下肢不肿。舌质暗、剥斑苔、舌底脉络迂曲,脉沉细涩。

证属:脏腑虚损、痰瘀互结。治宜:补肺健脾、温肾纳气、化痰活血。处方:

黄芪30g,丹参20g,枸杞子20g, 党参各20g,五味子15g,紫菀15g,桑白皮15g,紫苏子15g,葶苈子15g,橘红15g,莱菔子15g,淫羊藿15g,生地黄15g,南沙参15g,三棱10g,桑寄生10g,莪术10g,炙甘草10g,沉香6g。

10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饭后1h服用,忌生冷油腻之品,适寒温,畅情志。

二诊

诉药后咳嗽、咳痰、乏力减轻,仍有气短、喘息,动则加重,腹胀、纳差,畏寒、腰膝酸软,舌质暗、剥斑苔,舌底脉络迂曲,脉沉细涩。刘教授认为此时仍有脾肾不足,气虚血瘀痰阻之证。

故前方加白术20g,陈皮15g健脾理气,加肉桂6g引火归元,取少火生气之意。再服10剂。

三诊

诉药后咳嗽、咳痰、腹胀基本消失,喘息气短乏力明显缓解,呼吸渐畅,可平卧,畏寒、腰膝酸软均有所好转,舌质暗、剥斑苔,舌底脉络迂曲,脉沉细涩。

上方酌加红花20g,桃仁、刘寄奴各15g。继续服 10 剂后,咳嗽咳痰、乏力气短、腰膝酸软均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舌底脉络迂曲轻度,脉沉细有力。

【按】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肺病日久,刘教授认为患者肺脾肾三脏俱损,痰瘀互结,肺络痹阻日久而成本虚标实之证,属间质性肺疾病之中晚期患者,当补虚扶正为主,健脾、补肺、益肾三者不可偏废。刘教授认为对于中后期患者,补肺气是重点,健脾气是基础,益肾气是根本,兼以化痰活血通络,标本兼顾,故治法为补肺健脾、温肾纳气、化痰活血。选方以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用药宜补虚勿过滋腻,以防滞脾碍胃,故加紫苏子、葶苈子、橘红、莱菔子理气化痰;加丹参、三棱、莪术活血通络,以求寓通于补,标本同治。

【作者简介】康桥,男,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武术协会会员,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