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头孢外,还有一类常用抗生素需严格禁酒 另有五种情况需重视

文 / 运动健康达人
2021-03-30 00:11

人喝酒以后,酒精被排出体外,其过程大约分为两步,先由体内的乙醛脱氢酶代谢为乙醛,然后再由肾脏的辅酶Ⅰ、Ⅱ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

所以,喝酒前后,服用具有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的药物,就会使酒精的代谢路径受阻,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出现软弱、眩晕、嗜睡、出汗、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惊厥、虚脱、心脏功能异常,甚至休克和死亡。

很多人都知道,服用头孢类抗生素是不能喝酒的,就是因为头孢类抗生素会抑制乙醛脱氢酶发挥作用。

头孢类抗生素的应用非常普遍,在体内的代谢时间需要24-48小时左右,老年人、小孩,或者肝肾功能存在问题的人,代谢时间更长,可能要持续48小时以上,但一般在72小时内会代谢完毕。

酒精完全代谢出体外,需要24到72小时左右。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酒精在体内代谢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所以,在身体各项指标正常的情况下,至少在喝酒之前三天和以后三天,都是不建议服用头孢类药物的,否则都是具有冒险性质的行为。

此外,具有乙醛脱氢酶抑制作用的常用抗生素还有: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

这类药物与酒精的相互作用其实更大,只不过应用范围较头孢类药物要小,所以不太引人注意。

服用甲硝唑、呋喃唑酮一周前后,即使饮用少量酒,也可能会出现面部潮红、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头痛等反应。

所以,喝酒的前后七天,也是禁止使用甲硝唑、替硝唑和呋喃唑酮等类药物。

酒除了会影响肝酶代谢,也会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并能扩张血管。

总体上,酒与药的相互作用结果有:1、降低药效;2、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比如一些很常用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维生素B1、B2、地高辛、茶碱缓释片等,饮酒会降低这些药物的效果。

而在服用某些药物期间饮酒,就有可能发生很严重的不良反应,除了以上所说的抗生素外,还有其他四种主要情况:

一、镇静药、催眠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用药。酒精本身就具有镇静作用,饮酒更可加重这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出现嗜睡、昏迷等情况。

二、布洛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饮酒会刺激胃肠黏膜,引起水肿或充血,同时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服用这类药物期间饮酒则会增加发生胃溃疡或胃出血的风险。

三、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饮酒会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加重对中枢神经的抑制,容易出现低血糖、休克、昏迷等情况。

四、含利血平的药物,如复方利血平片、降压0号。服用这类药物期间饮酒,非但不降压,反而可能使血压急剧升高,导致高血压脑病,心肌梗死。

五、在中医药领域,古人很早就把酒广泛应用到药物的炮制和疾病的诊治过程当中了,历代医药经典中都能发现很多酒的应用。

《本草纲目》记载:酒能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温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解马肉、桐油毒,丹石发动诸病,热饮之甚良。

有不少人用酒剂治疗风湿病,在高度纯粮酒中加入一些温肾阳,祛风湿、强筋骨的中药饮片,或口服,或外用。

药酒

这其中,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药”的附子是比较常用的。需要注意的是,含有附子的药酒只能外用,而不能口服。

附子所含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口服乌头碱3-5mg便可致人死亡。现在生附子不允许使用,大部分附子的饮片都是经过炮制的,而且在用量上,药典也有严格规定,但其毒性仍不然不可忽视。

经过浸泡、长时间煎煮之后,附子中的乌头碱会逐渐水解成为无毒的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但疗效不低。

而在加入酒后,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会还原成乌头碱,毒性重新恢复。

所以含有附子的酒剂只能外敷,严禁口服。

其他含有乌头碱的中药饮片还有:川乌、草乌、天雄、马钱子、木鳖子、雪上一支蒿、两头尖等,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与附子同等重视。

所以,服用含有附子、乌头、马钱子的中成药也需主要,如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乌梅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丸、马钱子片等,在服用期间最好也要避免饮酒,以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