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好中医,你要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本 期 导 读
中医学子总会收到「一定要学经典」的劝告:中医经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强调学习经典?我们又该怎样去学习经典?是需先有基础,还是可以直接从经典入门呢?
自古医家不离经
从张仲景时代开始到清代,在这悠长的一千多年的中医历史中,凡是有所成就的医家,研究一下他们的经历就会发现,大多数医家都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
到了清代,陈修园和徐大椿这两位大医家,竟然呼吁要烧掉后世的这些医书,这个观点虽过于偏激,但足以看到在他们眼中中医经典的地位和意义。
到了近现代,翻阅周凤梧等人编著的《名老中医之路》,也会有相同的感受。
大家最熟悉的蒲辅周老中医,闭关三年研读经典,再出江湖,终成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大医家。
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亦强调,要做好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每年应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来温习经典。
已故名老中医林沛湘教授从未读过内、外、妇、儿、五官这些临床各科的书籍,一生仅凭一本《内经》治病。林老曾深深地感慨:《内经》里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一辈子都切身受用。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和《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
其中《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9卷,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全书共有81章,分别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及用针的补泻手法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讲解,为中医诊断、病理、经络和针灸等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其阐述《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汇集了古时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分别用四气(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
并创立了方剂配伍方法,并且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编著,他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创立了许多宝贵的诊治方法,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
浩瀚中医海,经典作舟伐
中医博大精深,古往今来众医书可谓是汗牛充栋,很多有志之士都著书留下了自己对中医的体会。这些医家们各领风骚,在理论上却难免相互矛盾,每位医家都相信自己掌握着唯一的真理,让后学无从辨别。
对此很多医生会得出一个结论:中医理论只要你自己能画一个圆就是正确的理论,只要这套理论适合你就是好的理论。可自圆其说易,成为真正明理的临床大家难。
有些理论是画了一个与经典重合的圆,只是用不同的语言和切入点来描述这个圆;有些理论则是自己画了一个圆,有的部分与经典重合,更多的是与经典背道而驰。
这些纷杂的理论充斥在现在主流的中医思维当中。尤其是伴随着资讯的发达,各家理论更是铺天盖地,我们甚至方便到不需要出门就可以看到图书馆里的所有资源,了解到各家理论。
这些诱惑性很强的理论让我们脑中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可却很难去伪存真,每一家所言似乎都言之有理,可是细看又相互矛盾。
大家可能会联想起风靡一时的「绿豆可治百病」的观点。信奉者会举出一系列的理论来圆满荒诞离谱的主张,说人体之所以得病都是因毒素代谢不出,而绿豆可解毒,因此能包治百病。
还有更离谱的论点,如有养生专家认为喝晨尿可以包治百病,并美其名曰:「轮回酒,还元汤,闻其名,知其香,能补阴,能壮阳」。说世上有种药,既可补阴又可壮阳,既可有病治病,又可无病强身,这种药就是自己的晨尿。
所以,并不是低头努力学习就能成为明医的,努力必须以正确的方向为前提,方向如果错了,越努力会离目标越远。
中医经典记载的是中医之道
中国传统行业多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道」描述天地的运行规律,明「道」的先贤将「道」运用在各个领域,于是就产生了各行各业独有的「术」。
中医治病亦必须与这个道相同,若不用「道」只用「术」来治病,则是凭借经验,虽可有一定疗效,但终难成大医。
「经」是接近「道」最捷径的方式,故古人有言「经者,径也」。《内经》所言就是「医道」,读懂《内经》(也包括其他经典古籍)是入「道」的基础。
古人所言「经」,是因其用最简单的语言,最简捷的方式直指天地之道。经典中所载的看病方法最简单、最有效,所以这些书籍得以代代流传。
返本还源,空杯学经典
我们想了悟经典中所载医道,就要不变质地理解经典中所传递的信息,而保证不变质的前提是自己没有成见,如果有成见就会出现偏差。
所以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要忘掉自己之前所学的一切,只有自己是白纸,才能让经典的原意呈现在上面,如果自己思想和执念满杯,经典是装进不去的。
如果我们很「聪明」,有很多知识和想法,读经时会附带上我们个人对经典的主观见解,那就不可能读通透,因为我们是「有用者」。
须忘掉自己所学的一切知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将自己损到一张白纸,这样便具备了传承经典的条件。
无论是中医学子,还是一位初学小白,学习中医经典的起点是一样的。好多习医者感慨,走了太多弯路,才体会到静下来,一门心思地深入学习经典,这便是学习中医最好的捷径。
田合禄老师对此也是深有感慨,说自己就是过来人,年轻时候各家的书都看都学,都觉好,结果到了临床应用不好用,后来回到经典从头学,一切思路才理顺了。
所以田老特别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要从根上学习中医,也就是由源到流来学习,这样可以省掉太多的时间和力气。
这是刘德会老师的《内经》书,一直到现在刘老师还会每年拿出来三个月的时间去学习,走到哪里都《灵枢》、《素问》不离身。
让我们大家一同,由经典直入中医神圣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