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揿针,功能强大,巧治皮肤病

文 / 晓月月聊健康
2021-03-23 09:09

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因形似揿钉(即图钉),故名揿钉型皮内针,简称揿针。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做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称“皮内针治疗”,又称“埋针治疗”。揿:用手按下的意思;顾名思义,揿针就是用手按针,这是一种新型的皮内针;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受皮内针疗法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创制和发明了使用更加简便的揿针;其有见效速度快、操作便捷、适用性强、方便病人行动的特点。能在皮部进行温和高频的持久刺激,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调整经络肺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揿针的作用机理

(一)揿针的中医理论基础

十二皮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善治者,治皮毛”。皮内针即在十二皮部理论指导下的通过治皮毛而起到抗病防病之功。

卫气理论

《灵枢·本输》 : “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卫气行于人体肌肤体表,皮内针就是基于卫气理论,通过刺激人体表浅部分,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留针术

《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载: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者调气,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达到气血和调,阴阳平衡。

(二)揿针的西医理论基础

皮内针刺入穴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现有的研究证明,皮肤是人体的第三大脑,拥有完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皮内针刺入后,一方面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神经兴奋后沿着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到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大脑,激活神经系统调节,通过一些信号分子,进而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网络的整体调节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皮内针针刺留于相应穴位后,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使其释放缓激肽、蛋白酶、组胺、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影响血液循环,增强血管通透性,使血管内激出物质;也可进一步兴奋神经末梢;同时,表皮中的朗格汉斯细胞作为免疫活性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参与机体的免疫调控。长久的留针产生持续的刺激,经神经-内分泌-免疫复杂网络等传导整合后,发挥对靶器官作用,产生皮内针针刺效应。

(三)揿针的优势特点

1.操作简单,安全无痛。本法只及皮下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是针法中最安全之一。因为揿针针体短小,几乎无痛。

2.起效迅速,疗效持久。皮内针疗法疗效可靠,起效迅速,特别是对疼痛性疾患可达针到痛减之效。

3.方便运动,适应症广。凡针灸体针的适应症均可采用皮内针治疗。而且此法在运用过程中不影响患者的运动,避免了体针固定单一姿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令患者适当运动。患者随治随走,不耽误时间,疗效稳定持久。

揿针疗法的应用

1.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原因所致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以局限性水肿反应为表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中医认为“瘾疹”的发生于风邪密切相关,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顾,风邪趁虚而入或表虚不顾,风寒风热外袭,或饮食不节,胃肠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通,外不得泻,郁于皮毛腠理间而发,此外,七情内伤,肝肾不足致血虚生风,风邪阻于肌肤均可发病,因此,“瘾疹”以风邪为主,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

一般荨麻疹以针刺“大椎穴、肺俞、膈俞”为主,以耳穴“神门、胃、肺、肾上腺、枕”为辅。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在体表的交会,以上经脉受邪可以反应在大椎,通过对大椎穴的施治可以治疗各阳经济督脉的病变。各阳经病变导致的营卫不和,气血瘀滞,及风邪湿邪侵入腠理易引起“瘾疹”发作,通过针刺大椎可以引起解表、止痒、泻热,祛湿等诸多功效。膈俞乃血会之处,《难经》中便有血病治膈俞的记载,热邪客于血络则易引起血溢脉外现于体表而发疹、发斑,寒邪入侵腠理而致寒凝血脉则间表皮青紫、或瘀斑,刺膈俞可以引起止痒、疏风撒邪、泻血热的功效;气血相互依存,气的运行受阻导致血的运行不畅,针刺膈俞客达到调气活血的作用,从而使风团消散。肺俞穴主治表证及脏腑病变,肺主皮表、主皮,肺为娇脏,外邪侵袭机体时肺易受邪,风邪经肌表入侵,客于肌肤则易出现风疹,此时针刺肺俞也可以起到良效。

2.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为禀赋不耐,风、湿、热等外邪相搏,侵犯肌肤;或有饮食失节,脾失健运而致湿热内蕴;或有情志不遂,肝郁脾虚,血热生风;湿疹放发作,迁延不愈,则耗伤津致血虚风燥。其中、风、湿、热、毒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还与脾虚湿恋、血虚风燥有关。主要选取耳穴风溪、肾上腺、对屏尖、肺、脾。

现代研究认为风溪又称过敏区、荨麻疹点,具有止痒、抗过敏作用;肾上腺清热止痛、解痉祛风,有抗风湿、抗过敏、抗休克、抗炎等作用;对屏尖主治哮喘、皮肤瘙痒,因此在治疗过敏性及瘙痒性疾病时具有独特功效,刺激耳部脾、肺穴位具有健脾运湿、疏风解表之功效,因此在脾虚湿蕴证及湿热蕴肤证中配合使用可加强湿疹的临床疗效。

3.疖病

疖是一种生于肌肤浅表部位,以局部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脓出即愈,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疖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法,根据发病季节、发病部位及患者体质差异,分证论治,以达到开门驱邪、调和营卫的作用。对症状轻微的疖可采用单纯揿针治疗,将热、毒之邪引出,对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在当时的疖治愈后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定期发作的患者,可每发作前治疗1个疗程。

4.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属于中医学的“牛皮癣”范畴,对其认识在古代医籍中有较多的论述,根据其发病特点,皮损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故有是称。《外科正宗》中计录“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本草纲目拾遗》还在关于针灸方法治疗顽癣的记载。神经性皮炎的发生多因情绪波动、精神抑郁,紧张状态、性情急躁导致内伤气血、化热化火,热伏营血则血热,日久耗伤阴液,生风生燥。肌肤失去润养则皮肤干燥、粗糙、瘙痒无度。因此情志内伤、营血失和,经脉失疏失本病内衣也是发病关键,风邪侵扰蕴于肌肤失本病的外因。

《素问.皮部论》:“犯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依据这一理论,采用揿针治疗神经性皮炎,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心安神。气血和则经脉通、血随气行内养脏腑,外荣肌肤以达到疹消痒止的目的。

5.银屑病

银屑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白疕”,是一种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学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素体内热、外感风湿热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机体血热内蕴有关。揿针在整体上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的作用,揿针在治疗银屑病疗效可靠,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医学研究认为,揿针治疗对组织细胞和机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局部皮损的刺激可改善微循环,调节细胞新陈代谢,对穴位的刺激可循经传导以达到内外兼治、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的目的,对机体免疫、内分泌、代谢都具有良性调节作用。银屑病容易反复发作,而揿针治疗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4-6周局部存在持续性烧灼养、刀割样或电击样疼痛。属于中医学“蛇串疮”范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皮疹消退后,邪虽已去大半,但邪毒伤正在先,日久致气血亏虚,经脉不荣,经气不畅,不通则痛。揿针疗法通过“静以留针”给特定腧穴及局部阿是穴以持久而柔和的良性刺激,可加强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

7.痤疮

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所采用药物內治与外治,配合针法可加强疗效。揿针耳部埋穴治疗痤疮,是根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是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的理论,加之手足三阳经、阳维、阳跷脉均循于耳周围,刺激耳部穴位,可调整相应经脉、脏腑的功能,治疗疾病。揿针疗法通过“静以久留”的方式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加强清肺祛风、除湿化痰、活血化瘀的功效。

8.黄褐斑

黄褐斑,中医学称黧黑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位的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常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损美性皮肤病,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该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所以一直是医疗美容界研究热点。揿针治疗黄褐斑可采用耳穴、体穴相配合的方法,根据全身症状取穴,另外可配合穴位注射,或用梅花针、滚针等多种针灸方法进行治疗,相互为用,可起调整全身功能、理气活血之功效。

揿针浅刺于皮肤,且施术部位不局限于特定的腧穴,同时针刺的点状刺激时间也得以增长,从而通过对经络皮部的刺激,一方面能开腠理而祛邪治病。另外一方面,根据临床的辨证论治,对于不同证型的黄褐斑患者予以不同穴位的针刺治疗,能更有效地使患者得到较为适合自身的治法,如肝郁气滞选取肝俞、太冲等疏肝理气、活血消斑;脾虚湿蕴选取脾俞、血海等健脾益气、祛湿除斑;气滞血瘀者选取合谷、三阴交等活血化瘀,以达到祛斑的目的。

操作方法:

(1)定位:根据不同的疾病,选取不同的穴位。

(2)消毒:无菌操作,局部常规消毒。

(3)进针方法:用镊子夹住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垂直刺入,然后用胶布将针柄固定于皮肤,要求圆环平整地贴在皮肤上,并用指腹按压,无刺痛即可。

(4)埋针时间:埋针的时间长短,可根据病情和季节决定,一般为3天左右,平时注意检查,防止感染。埋针期间可每天按压数次,以增加刺激量。

禁忌症:关节处、局部红肿、皮肤化脓感染处、紫癜和瘢痕处,均不宜埋针。皮肤过敏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针。

注意事项:埋针处不宜用水浸泡。夏季多汗时,要检查埋针处有无汗浸、皮肤发红等。若埋针发生疼痛可以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若埋针处发红、疼痛,有感染现象立即取针,必要时给予外科包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