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文:这个春天,迎接中医药发展的明媚春光
本公众号由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 聊健康
中医药有奇效,一次次被证明。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以其特色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筛选出的“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方药,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药诊疗方案。
中医药有阻点,发展恐受限。比如人才总量不足、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高质量供给不够、创新体系不完善等。这些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梗阻,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生活的独特价值。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聚焦破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包括人才、产业、发展动力和环境等在内的28条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 5年时间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 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
✦ 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
在巴西圣保罗,巴西中医药诊疗培训基地的工作人员展示称量中药的秤。新华社发
1、方便看中医——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
●“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
■网友关注:
“老家有亲戚得了某种病,通过西医治疗后一直不见好转。她就希望到北京来找个好大夫看中医,通过中药调理身体,但是北京好的中医大夫的号特别难挂。”
■记者提问:当前,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科研体系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难以适应百姓对健康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了更加方便老百姓看中医,将采取哪些措施?
■政策要点: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鼓励街道社区为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的中医诊所无偿提供诊疗场所。推动省域、市域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建设优势病种特色鲜明的中医医院和科室。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权威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将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加快提升中医医疗服务、科研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全方位提高中医医疗和中医药科研水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基础。中医药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优势和特色,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要鼓励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中央和地方财政要持续加大对高水平中医医疗机构的资源投入,加强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补齐中医药应对重大传染病的短板。
■网友关注:
“武汉抗击疫情期间,中西医结合让不少病人康复。为什么现在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并不多?”
■记者提问: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如何更好发展?
■政策要点: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建立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2021级起,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权威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抗疫方案的亮点,为成功战胜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原创科学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政策措施》把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作为制度措施单列,是中医药制度建设的一大突破。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解决十四亿中国人健康保障的中国方案。《政策措施》第十二条提出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就是希望中西医联合在医疗领域有所突破,共克医学难题,为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
中药汤剂 新华社发
2、看上好中医——夯实人才基础
●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
●布局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符合条件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作为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考试科目
■网友关注:
“去中医院看病,有很多都是靠西药打辅助,不会把脉,只会看化验单的所谓中医,真正用中医方法看病的医生不多。”
■记者提问: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中医教育西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中医药传承存在一些问题,也对群众看中医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一问题如何破局?
■政策要点: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加强“双一流”建设对中医药院校和学科的支持。布局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加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
■权威解读:
张伯礼:作为一名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政策措施》的制度要求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临床实践及教师队伍建设更加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特点、更加符合中医药教育特征,并对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院校具有现实意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肖臻: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中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要持续推进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作用,推荐学生进入工作室跟师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强调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绩效工资分配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医师适当倾斜,有利于调动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积极性。
■网友关注:
“高明的中医,历代都不多,现代更少。现代的教育制度与方式,已与传统的相离太远了,学中医,要学医古文,这与学外语的难度相似,连古人的精华(典籍)心得都要花这么大的气力,还掌握得这么艰难,中医有几个人能学好呢?”
■记者提问:中医药特色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怎样解决?
■政策要点: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和资金渠道,用5—10年时间,评选表彰30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500名左右岐黄学者、30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10万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开展中医药卓越师资培养,重点加强中医基础、经典、临床师资培训。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和中药炮制类、鉴定类高水平学科。
■权威解读:
方祝元:不仅要增加中医药人才的数量,更要提升质量。同时,要投入更多资源,设计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特别要创新青年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机制,构建高层次人才梯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庆民:《政策措施》细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特色政策。长期以来,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一直是群众看中医的突出问题,而实现高质量服务的核心在人才。文件提出了“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全面细化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表彰、岐黄学者、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培育的时间与数量,提出了“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和中药炮制类、鉴定类高水平学科”,对加强中医药薄弱学科的建设,政策明确、措施有力,并将有效促进中医药特色人才的培养、成长与发展。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药店进行中药饮片专项检查。廖海金摄/光明图片
3、吃上好中药——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制定中药材采收、产地初加工、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建立中药新药进入快速审评审批通道的有效机制
●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
老中医唐祖宣在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药房内调剂中药材。新华社发
■网友关注:
“西药有个特点,就是纯度高,利于鉴定,纯药十分钟能打出结构。中药的劣质药、假药怎么控制?虽然有中药材鉴定学这门课,但是每个药房的药材如何确保质量到位?若是方子配伍精美,医师妙手仁心,药材不过关,奈何,奈何?”
■记者提问:中医药素有“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并得到群众喜爱。但“道地药材不‘地道’”等现象频出,不仅让治疗疗效大打折扣,更影响了整个中药产业的口碑。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作为临床疗效的保障,道地药材如何走出不“地道”的困局?
■政策要点: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制定中药材采收、产地初加工、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引导医疗机构、制药企业、中药饮片厂采购有质量保证、可溯源的中药材。深入实施中药标准化项目。
■权威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加强中药材生产管理,要重点把握药材道地性,以道地药材基地建设为抓手,引导资源要素向道地产区汇集,从种子种苗源头开始,推动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严格规范采收及初加工、运输、贮存等,推进追溯体系建设,从全过程加强中药材生产管理,不断提升中药材质量,为中医临床疗效提供有效保障。
■网友关注: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路数。中药很多方子都经过了岁月的积淀才流传到现在,有些药方甚至不外传,感觉挺神秘的。”
■记者提问:为了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将采取哪些措施?
■政策要点:建立科技、医疗、中医药等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中药新药进入快速审评审批通道的有效机制。尊重中药研发规律,完善中药注册分类和申报要求。优化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同名同方药等,研究依法依规实施豁免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及部分临床试验的管理机制。优化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注册审批。
■权威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政策措施》通过调整中药注册分类,开辟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注册申报路径,构建“三结合”(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的审评证据体系等创新举措,在保持中药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创新研制力度,激发创新要素向传统中医药领域聚集,为中药产业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注入新的活力。
黄璐琦:《政策措施》提出尊重中药研发规律,完善中药注册分类和申报要求,优化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审评审批,将在传承中医药的基础上极大地促进中药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丨马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