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虚阳亢”与“阳盛伤阴”有何不同?

文 / 青年中医李铎
2021-02-20 18:10

阳盛伤阴与阴虚阳亢,是阴阳失调的二种病理机制,它们在临床上,都表现有阳盛的一面,又有着阴偏衰的一面,然而却有本质的区别。

阳盛伤阴,属实证范畴如外感温热病,温热邪气侵袭人体后,导致机体阳气偏盛,热属阳,故临床可见发热之表现,中医学称谓“阳盛则热”。阴阳相互制约,而阳的一方偏盛,势必导致阴的一方偏衰,因此外感温热病,除见高热外、往往还见有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等,伤阴的病理表现,即是“阳盛伤阴”。该病的病理表现,虽有阳盛和阴衰二个方面,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阳偏盛,所以治疗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损其有余,若阴伤较甚者,除损其有余之外,可配以扶阴之品。本病虽也有阴偏衰的一面,但它是因为阳盛而引起的,所以在中医学里,称它叫“阳盛则阴病”。

阴虚阳亢,属虚证范畴。它主要是由于阴气亏耗而阳气失其制约,所表现为阳的一方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如肺结核后期患者,可见低热、颧红、潮热盗汗、咽干、脉细数等症,这是由于肺阴虚,而阳的一方偏盛所见的虚热之病理表现。此证虽也具有阳偏盛的一面,但这种阳偏盛是由阴虚而导致的,故称之为“虚热”、“虚性亢奋”,治疗要使用“虚则补之”的方法,补其阴之不足,来制约亢奋之阳,这在中医学里称之谓“阳病治阴”,即是王冰所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举个例子,如肝火炽盛证与肝阴虚证均见肝经的症状及热象,但有实热与虚热的本质差异:

肝火炽盛证和肝阴虚所导致的肝阳上亢证均以阳热亢盛于上的症状为主,前者伴实火炽盛的里实热证,如肝(胆)经火热炽盛的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鸣如潮,甚则耳聋,不寐或恶梦纷纭,或胁肋灼痛,口苦等。并有一般实热伤阴(津)征象,如口干、便秘、尿黄,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病程一般较短;

后者伴肝(肾)阴亏于下的表现,如头、目、筋脉失养之头晕耳鸣目涩、手足蠕动、腰膝酸软。并见阴虚内热的共同征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等,不能制约阳而有阳亢于上的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头重脚轻之症,病程一般较长。

以下几段经文对理解诊断阴虚、实颇有指导性,可以细心品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

《医学指南·阴虚证论》:阴虚者,火亏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扰狂越,欲卧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尿如浆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枯痼;或中风瘛疭者,以精血败伤。凡此皆无根之焰,有因火不归源,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火也。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