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酒的论述颇多,尤其提到“醉酒入房”

文 / 大健康小乐趣
2021-02-07 18:10

酒的酿造与药用在我国由来已久,《汉书·食货志》中说:“酒为百药之长。”《黄帝内经》中有多篇文章论述到酒的性质、药用、禁忌等,《素问·汤液醪醴论》还专篇论述了酒的制作以及用途。

可以确定的是,《黄帝内经》对酒的性质有较为准确的认识。《灵枢·营卫生会》云:“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人,先谷而液出焉。”《灵枢·论勇》说:“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素问·腹中论》也指出;“酒气盛而慓悍。”可见,酒为水谷之精气,其性慓悍轻疾、清纯滑利。《灵枢·经脉》曰:“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说明《黄帝内经》已经认识到适量饮酒可以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充盈血脉。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适量饮酒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有效调节和改善机体内的生物化学代谢和神经传导,还能促进消化,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血管疾病,从而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也很重视酒的药用价值,其收载方剂13首,汤液醪醴就是其中之一,汤液在此当指用五谷加水酿成的液汁状清酒,质地清淡。醪,即浊酒,是汁渣混合的酒,也叫醪醩。醩,即甜酒。另有“左角发酒”、“鸡矢醴”方、“马膏膏法”、“寒痹熨法”等方剂都用了酒。取酒性温热,能温经散寒,活血通脉,通达表里,舒筋活络等功效。如《素问·缪刺论》记载用“左角发酒”治疗“尸厥”,其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其状如尸。取其左侧额角的头发约一平方寸,烧制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如口噤不能饮,则灌之。酒在这里的作用是辅助“血余炭”,通行经络,消瘀利窍,和畅气血。其中所用“美酒”,据李今庸考证,古又称“旨酒”,为我国古代一酒之名词,乃指甜酒。

用美酒以治尸厥,一以调药适口,且以养体,二以行血气,助药势也。《素问·腹中论》载用“鸡矢醴”治臌胀,文中记载服了这种药“一剂知,二剂已”,但是没有注明这种药的配制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何大英的配方及服法:将鸡屎白晒干,用袋盛,以酸一斗,浸泡七天,温服三杯,每天三次。另外,《素问·血气形志》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指出对于屡受惊恐,经络不畅而导致麻木不仁病症者,治疗时可用按摩导引之法,并配合药酒。《素问·玉版》也有使用汤液、醪酒治疗疾病的记载。纵观《黄帝内经》所用酒疗方法,其特点为所治病症多属于经络病变,所用药物多为温热药,常与针刺按摩配合使用。

酒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不仅可供饮用,还可用于防病治病。但饮酒过量或饮酒失宜,则可导致多种疾病,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特别强调“醉以入房”对人体的伤害,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灵枢·百病始生》云:“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它如肺痹“得之醉而使内也”(《素问·五脏生成》);血枯得之“醉入房中,气竭肝伤”(《素问·腹中论》);热厥者“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素问·厥论》);或“饮酒中风,则为漏风”(《素问·风论篇》),“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病名曰酒风”(《素问·病能论》),等等。

盖酒醉则损伤脾胃,入房则耗竭肾精。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之气可为后天提供资助,又有赖于后天之气的不断滋养。若酒醉之后入房,则先、后天之气均有耗伤,先天失于充养,后天失于资助,故变证丛生。正由于此,《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明确强调饮酒应当适可而止,切不可“以酒为浆”,“醉以入房”。此外,还应注意醉酒者不可针刺,针刺后不要饮酒,即“已醉勿刺,已刺勿醉”《《灵枢·终始》),“无刺大醉,令人气乱”(《素问·刺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