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对天麻的性质作用为何见解不一致?

文 / 冰冰健康小达人
2021-02-06 00:10

天麻,原名“赤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因其茎似箭杆,端有花,远看如箭有羽,故名。而天麻之名则始见于《雷公炮炙论》,主产于云贵川陕等地区。

由于天麻性味平缓,寒热不偏,使用也较普遍,到如今更是药膳伴侣、研粉降压神器。所以历代医药家对天麻的性质和作用都有不同的看法。

就其性味来讲,有辛温和甘平之异;就其作用来讲,也有主内风与祛外风之别,有言其“补”者,亦有认为“气血两虚之人断不可轻用”者,自古以来争议颇多。

《神农本草经》曰:“味辛、温”。《本草新编》说:“天麻能止昏眩、疗风去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入于受病之中乎?总之,天麻最能祛外来之邪,逐内避之痰,而气血两虚之人,断不可轻用之耳”——这是倾向于天麻辛温,能祛外风之说,因而有虚不宜用之戒。

但是,也有另一种不同的看法,如《药品化义》认为:“天麻,气性和缓”、“用此以缓肝气”、“肝病则筋急,用此甘和缓其坚劲,乃补肝养胆,为定风神药。若中风、风痫、惊风、头风、眩晕、皆肝胆风证,悉以此……凡血虚病中之神药”。又如《本草正义》指出:“天麻之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肪,故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故有定风草之名,能治虚风,岂同诳语”,“取其养阴滋液,而息内风。盖气味辛温之说,本沿赤箭之旧,实则辛于何有,而温亦虚言”。故而断言:“果是风寒湿邪之痹耆瘫痪等证,非天麻所能奏效也”——这种看法倾向于天麻甘平而治内风,以其甘平,再结合质地,认为该药气性和缓,补肝养胆,养液息风,平静镇定而治内风。

除了上述两种不同的见解之外,古代医家也有将两种功能综合起来认识的。如金元名医李东垣认为天麻其用有四:“疗大热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明代李时珍也认为天麻既能治风虚内作,也能祛除外风,有曰“治风之神药”、“久服天麻药,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祛风之验也。”

当代对于天麻的认识基本上也是综合的看法,与李东垣、李时珍等人相似,认为天麻性味甘平,既能平息内风,又可祛除风湿,是一味内风、外风均可使用的治风的要药,现在多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证,因其平和质润,且入肝经,无论寒证、热证均可配伍选用,故有定风草之称。

2.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风痰上扰的眩晕、偏正头痛等。因天麻既息肝风,又平肝阳,所以说其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现在常见的运用打粉内服来降血压是此理。

3.风寒湿痹及中风后遗症。即祛外风、通经络、止痛之作用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天麻研末冲服每次1.5克即可,煎服可用到10克,有过敏现象不可再用,使用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