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使用补益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补益药,即是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证的药物,也可以叫补虚药或补养药。
“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扶正祛邪”为补益药的使用原则。对于身体健壮的人,切忌滥用补益药,否则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对于虚实挟杂证,应处理好补益与祛邪药的关系,分清主次,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补益药一般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其主治病证,各有所主。一般来说,阴虚证用补阴药,阳虚证用补阳药,血虚证用补血药,气虚证便用补气药,但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的。生理状态下,气血阴阳能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在病理状态下,又能相互影响。
所以单一虚证较为少见,两种以上的虚证也是十分普遍的
,即是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气阴同治之理。
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在治疗阳虚证时,主用补阳药,又须辅以补阴药,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依,并可借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温煦生化。在治疗阴虚证时,主用补阴药,而辅以补阳药,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可借阳药的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滞。
根据气血同源之理,补血时,亦宜配以补气药,以助生化,或着重补气以养血,即所谓“血不能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气血一体,气虚则生化无力,则引起血虚,即“血为气之母”,在补气时适当配以补血,使“血足气生”以达到增强补气的效果。
四类药物性能各有所似,用药必须细察利弊,扶正纠偏,用之不当则反伤正气。如补气药,易于壅滞气机,多服可导致胸膈胀满,故常佐小量理气药同用;
补阳药性多温燥,易于助火,反伤阴耗血,对阴虚火脏、阳强易举等证非所宜;补血药和补阴药,多偏滋腻,易助湿伤胃,有碍运化,故对脾胃虚弱者,常配伍健脾开胃药;阴虚生内热,治疗时除选用补阴药外,又当配伍清虚热药,以滋阴降火;或阴虛阳亢之证当配伍潜阳之品,以求壮水制火,滋阴潜阳。
对于邪气未除,正气已虚的,或正气已虚,复感外邪的,当于补益药中适当配伍祛邪药,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表邪未尽者,当先解表,原则上不宜使用补益药,即“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以防“闭门留寇";对于久病沉疴,初有起色,胃气初复,虚不受补者,当以开胃和中为首要任务,兼以清淡平补之品缓缓调理,切忌大量峻补之品导致胃呆气滞,中焦痞满之患
;常人服用补虚药时,若虚不受补,则难以奏效,亦应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保护脾胃。
另外,关于剂型方面,补益药味厚者居多,制汤剂服用,宜文火久煎;若需久服,可制成蜜丸剂、膏滋剂或酒剂少量服用,以图持续和缓地发挥药效,并需少量多次饮水,使有形化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