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妙手娄多峰:我有一张“补筋方”,除筋中淤血、化筋中寒湿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药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些读者朋友劝我说,文老师,你每天创作的文章,太多了,读不过来啊!不如,你就少写一点,别累坏了。
我想说,我是在和时间赛跑。中医的海洋中,珍宝太多。一个人,穷尽一生,能挖掘和看到多少?我生怕在有限的时间里,来不及把有价值的东西科普给读者。我偷懒了,读者的所得就少了。这是我于良心上,过不去的。
今天,我想给你说一张方子,一则临床经验。它用于运动性损伤。我先把方子介绍一下,你看好——
准备中药当归18克,丹参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香附12克,延胡索12克,透骨草30克。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早晚两次分服。
这个配伍的创制者,是娄多峰先生。
娄师,中国当代风湿筋骨病大家,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生于1929年,12岁跟随爷爷学医,17岁独立出诊。1950年,他曾为当地老中医王庆功的儿子,治疗风湿痹症。在目睹患者惨状之后,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钻研风湿筋骨病的治疗。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努力,他最终成为一代大宗。
上头这个方子,是娄师的代表验方之一。我喜欢把它称作“补筋方”,善于化解筋骨淤血、驱散筋骨寒湿。
它治疗什么呢?就是在肢体局部受伤或经历慢性劳损以后,功能虽然基本恢复,但是留下局部顽固疼痛,而且痛感受气候和气温变化影响较明显的病人。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曾经有一个女子,年16岁,曾经膝部受外伤,不慎摔倒以后,左侧膝盖着地。当时,膝盖肿起来老高。经过治疗后,局部肿胀消退,也可以走路。但是,却有顽固的疼痛遗留下来。这个疼痛,不太剧烈,但总是好不利索。此女后来在行走的时候,常常觉得左膝盖无力,甚至有时候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膝盖疼痛感在冬天气温低的时候明显。
怎么办?娄师为之遣方,就是用上头的配伍,稍作加减。结果,患者连用15剂,诸证悉平,左侧膝盖的不适感完全消失。
其实,类似这种问题,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是多见的。比如说,肢体某一处,早年受过外伤,或者说某一处发生过筋骨损伤。从那以后,落下一个毛病,就是局部动不动就顽固疼痛,痛处不移,不耐温度变化。我以前也见过这样的患者,他是早年肩膀因工受过伤,经过治疗以后,就有顽固疼痛,时作时止,仿佛留下病根儿一样,不耐秋冬低温刺激。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
这种情况怎么理解呢?用中医的视角看,就是局部有了淤血,产生顽固疼痛。淤血阻滞,气血不行,正气亏虚,于是易受风寒湿邪的袭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次损伤发生以后,局部就形成了一个“弱点”,一个“漏洞”。在这里,淤血阻滞,风寒湿邪袭扰,时不时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个时候怎么办?第一,化解局部的淤血,第二,驱散风寒湿邪。
娄师这个配伍,你别看用药无奇,但就是按照上面的思路来设置的。我再重复一次——
准备中药当归18克,丹参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香附12克,延胡索12克,透骨草30克。
这里头,当归、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乳香和没药祛瘀止痛。香附和延胡索行气止痛。透骨草重用30克,驱散风寒湿邪。这里头,很好地顾及了扶正和驱邪之间的关系,化瘀止痛而不伤血,立方还是很周全的。
此法也有加减之道。偏寒者,加桂枝、细辛,甚至制川乌。偏热加丹皮。偏气虚加黄芪。久痹骨关节变形的,加穿山甲、乌梢蛇等等。
我个人体会,此法对类似肩周炎、网球肘、腰部顽固疼痛等,都有一定治疗作用。它的实用价值很大。
我把这个东西写出来,供大家伙学习、体会吧。其实,娄师的这张配伍,业界早就闻名遐迩了。老早年,我国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曾经对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的验方、经验作以汇总。娄师的这配伍,就被收录其中。我看到以后,视为珍宝,收藏至今。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凡局部疼痛顽固且明显,同时还与气候变化和温度变化联系紧密的,用此法就很好。当然,前提是科学加减。尤其是要注重养血和养气,以免活血化瘀而伤血耗气。这个是关键。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