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火治牙痛——经典名方清胃散解读

文 / 自寅说健康
2021-01-06 00:15

清胃散出自《兰室秘藏》

【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 各三分(各6g) 牡丹皮 半钱(9g) 黄连六分, 夏月倍之(6g) 升麻一钱

(9g)

【用法】 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 本证为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皆是火热攻窜为害。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症。方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运用)

1,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惟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2·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可用本方治疗。

【附方】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 藿香叶5g 山栀仁3g 石膏5g 甘草三两9g 防风12g 上药锉 ,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功用:泻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则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罗东逸:"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舌胎,烦躁,此伤气分,热聚胃腑,燥其津液,白虎汤主之。若醇饮肥厚,炙煿过用,以致湿热壅于胃腑,逆于经络,而为是病,此伤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滞,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臣。佐之以当归,入血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为本经捷使,引诸药直达血所。则咽喉不清,齿龈肿痛等证,廓然俱清矣。”

临床报道:用清胃散加味治疗56例急性牙周炎,其中有23例曾在当地医院服中药及用西药抗菌消炎治疗效果不显而用本方,其余33例直接用本方治疗。全部病例均末配合局部冲洗和其他药物。结果牙痛和牙龈红肿消失,全身症状解除,半年以上不复发者32例,占57.1%。牙痛和全身症状基本消失,齿龈红肿明显消退,3个月内未复发者19例,占33.9%;服药期间牙痛和全身症状暂时缓解,停药2周以后又复发者4例,占7.2%;无效1例,占1.8%。多数患者服药3~5剂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