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疑难杂症高手,每年门诊量超过5000人,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国医大师刘敏如
国医大师是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最高荣誉,目前刘敏如是其中唯一一名女性,她尤其擅长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不孕等妇科病。由她率先提出的“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是产生月经的生理基础”,“脑、肾、天癸、胞宫是月经产生与调节的主要环节”等重要理论,填补了中医学月经调节机理无人研究的空白。她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中医带下产生理论,为临床带下疾病提供了有益的治疗思路。
2014年10月30日,中国中医界的最高荣誉——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有30人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刘敏如教授成为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国医大师。
第一位女国医大师81岁仍坐诊
2014年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领奖时,刘敏如穿着旗袍。这引起了不少人的赞叹:“这哪儿是81岁的老奶奶呀,看起来就只有50多岁!”听到这样的称赞,刘敏如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这样的评价,她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刘敏如的女儿今年已经50多岁了,她们两个站在一起,往往会被路人误以为是两姊妹。平时在家里,刘敏如经常在儿女面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等我老了以后……”这时,年过五旬的女儿就会“打击”母亲:你都80高寿了,还不算老呀!这时,刘敏如就会反驳说,你看看我这身板,多硬朗!
刘敏如的身体好,得到了全家的公认。“否则我女儿不会让我全国甚至世界到处飞。”如今的刘敏如,特别繁忙。当上了“国医大师”以后会更加繁忙,但她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吃不消。如今已步入冬天,不少地方温度只有几摄氏度,很多年轻人都穿上了棉袄,多数老人都躲在家里保暖不轻易外出,可刘敏如没有一点“避寒”的意识。“我现在都还没穿棉袄,里边就是一件很薄的毛衣,加一件外套。”
虽已84岁高龄,刘敏如依然保持每周3天坐诊,每天平均接诊10名病人。在她看来,现今的医学模式,已经不单单是“生物—医学”模式,而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而中医的诊疗方式,最有利的就是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综合地99治病治人、身心并调,提高临床疗效。所以,不论面对多忙碌的门诊工作,她都做到对每位前来求诊的患者和蔼亲切,细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对她们提出的疑问,不厌其烦且深入浅出地予以解答,给予恰当的安慰辅导,身心调和,以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给病人问诊、开方子,她都会反复斟酌,仔细考虑后才下笔。这已经是她多年养成的行医习惯。中午的时候,她会小睡一段时间,但是如果有病人等候,她也会缩短睡眠时间,开始下午的问诊。刘敏如说:“因为下午也要看病,中午睡觉主要是为了养足精神。”
■初涉医林有虎气
刘敏如说,自己从小就没有“娇娇女”的习性。这与她的成长环境颇有关系。刘敏如1933年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爷爷是秀才,外公是拔贡,家中有着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氛围,这让她热爱学习、才思敏捷。另一方面,她的父亲、伯父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将领,作为将门之后,她身上虎气十足。回忆起儿时上学的经历,刘敏如坦言自己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虽然成绩好,但我绝不是循规蹈矩的学生。”
另类“好学生”刘敏如就这样一路上着当地最好的学校,大大咧咧地成长着。临近高中毕业时,华西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前身)招生打出“吃住全免”的旗号,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兴奋地报了名,顺利踏上了学医之路。
“治病救人可不是小事,既然来学,就一定得学好。”青年刘敏如这样告诫自己。当时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产妇分娩大多靠产婆,破伤风、产后出血等情况频发。为了宣传新法接生,第一年假期,他们这些“嫩娃娃”就被老师带着下乡科普、培训带教新法接生。
在与农民的接触中,刘敏如发现中医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简便验廉的特点。何不掌握两种治病武器,中西医两手抓?1956年,她又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系。6年的学习结束后,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
■赴港执业拓新篇
刘敏如几十年如一日忙碌于教书、临床、科研,直至退休仍壮心不已。中医越老越吃香,有医疗机构频频邀请古稀之年的刘敏如来坐诊。权衡之后,她做出了大胆的决定:2002年,她应邀到香港东华三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做顾问中医师,同时担任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学术顾问。“我觉得中医应该走出去,我应该能在内地和香港间的中医学术交流、中医药传播方面做点事。”她说。
出发之前,刘敏如对香港的中医药群众基础是乐观的。粤港人给人的普遍印象就包括爱用中药材煲汤保养。但到了香港以后,她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香港的居民看病基本都是找西医,看中医的竟然只是为了“煲个汤”。“很多西医对中医有严重的排斥心理,有的甚至在病历单上写明了不要去找中医看。”刘敏如说,来就诊的患者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您看看我有什么问题?我就是来调理调理。”
最初的磨合、适应,对“直肠子”的刘敏如来说并不容易。刚开始出诊时,刘敏如诊断出患者有疾病需要中药治疗时,会遇到患者质疑的情况。“我直接就说,我是内地来的中医专家,不是江湖医生。要是不信我就别找我看了。”忆起当年的情景,刘敏如忍不住笑了,“患者倒是被我的义正词严给镇住了。我们的医生、工作人员却都吓坏了,说下次可不能这么说了,在香港这么说是犯错误的。”
不过这样的“犯错误”经历仅此一例,绝大多数时候,刘敏如对患者是耐心温柔的。有次一位患者痛经来就诊,看了几次不见好,就抱怨起刘敏如来。刘敏如也不恼,告诉她可能患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需要有耐心。患者转而去了西医医院,问题没得到解决,最后还是拐回来找她。“这回她有耐心多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好了,还跟我成了好朋友。”刘敏如回忆,像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在她的悉心治疗下,越来越多的香港患者对中医从质疑转为信任,甚至还有患者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慕名而来。
刘敏如说,在香港这些年,她充分体会到中医是全科型、综合性、个体化的医学,只要有自信、有能力,“粉丝”一定会越来越多。但中医要有底线,看不好的绝不故弄玄虚。“我不能解决的,一定据实以告,并推荐给能人。”
“把病人当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关心,患者会和你交心。”这是刘敏如多年行医的心得。这份心,患者显然感受到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在出席刘教授80寿庆时说:“我全家老小有病都找刘教授诊治,我出差有病也打电话咨询刘教授,她一回答一解释一建议我就放心了,她是我们全家的健康保护神,更是我们尊敬的长辈……”
坚持出诊 用疗效为中医说话
虽已是耄耋老人,刘敏如仍坚持临床第一线工作。现在她每周在工作室出3个半天门诊,带教2个半天。给病人问诊、开方,她都会反复斟酌,仔细考虑后才下笔。这也是她多年养成的行医习惯。
年轻时,刘敏如曾为一个90多岁、常年咳痰的老人看病。诊断之后,她给老人开了一剂中药,并将药方交给自己的同学、现已是首届国医大师的郭子光看,“老师都不敢开的汤药,你敢开?”郭子光的话让刘敏如心里一沉,因为她当时刚独立开方不久,这服药的配方又很复杂,确实有风险。之后,刘敏如又返回老人家中,仔细斟酌、修改处方。之后的几天,刘敏如经常询问,生怕老人因为自己的药方发生意外。
半个月后,老人的女儿找到刘敏如,告诉她老人吃了药吐了半痰盂的浓痰,病情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家人按照药方又给老人抓了半个月的药,渐渐老人身体好转,已经能去茶馆喝茶了。
“有次遇到一个患者痛经,来看了几次都不见效,抱怨起我来。我告诉她,你这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但患者还是坚持去了西医院,治疗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最后还是回到我这里来继续治疗。现在成了我的‘老病人’。”刘敏如回忆,像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对于中医从质疑、犹豫,到信任、坚定,复诊的患者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慕名而来的。“中医有不错的效果,能让他们信服。”刘敏如说。
如今,在香港、珠海都设有刘敏如名医工作室。多年来,她多次赴欧美及东南亚行医讲学,参加国际中医学术交流会,传播中医药文化。
提醒女性:不要为体型只吃蔬菜
刘敏如是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对于女性生理调理方面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她说:“比如不少女性都有手脚冰冷的感觉,这说明体内热量不足。有些女生对体型比较在意,经常晚上不吃饭
或者只吃蔬菜,而蛋白、脂肪、糖分等物质的摄入很少,而这些都是热量的主要来源,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问题。”对于自己的养生方式,刘敏如总结说:“六个字:自在、自律、自为。比如自在,举个例子,平时在家里,如果不想洗碗,就直接不洗了。在生活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我要是想打盹了,就会放下手上的工作,去睡一会儿,无论谁也拦不住我。自律,则是要按时吃饭、睡觉,要有相对稳定的生物钟。自为,则是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让自己有事可做,不要长期闲着无事可干。”
在刘敏如的学生陆华看来,老师对吃的东西一点都不忌口:“很多人觉得老年人不应该吃肉或者少吃肉,担心胆固醇高,但老师却经常吃肉,还常常吃肥肉。”“我不挑吃,喜欢吃就多吃些,但不会只吃喜欢的。”这似乎成为刘敏如饭桌上的箴言,每次和学生吃饭,学生都专门为她点一些
适合老人家吃的菜,都被“批评”:不要特别照顾我,你们吃啥我就吃啥。
身为中医大师,刘敏如的爱好却有些特别。“琴、棋、书、画,虽然算不上精通,但每一样都特别喜欢。”刘敏如说起自己的爱好,话题一下子就来了。“钢琴我会弹,也经常和朋友一起去唱歌,空余时间还经常画画。”在她看来,这些爱好也是养生的一大秘诀,她把这称之为“自为”,只有保持好愉悦的心情,人才会长寿。
人物小档案
刘敏如,1933年出生于成都,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并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不孕等妇科常见及疑难疾病的治疗,病证结合,以基本病机为纲,注重补肾与调理气血,调治与预防并重。在月经调节、生理带下、补肾调节乳汁分泌等中医机理方面创立新论,率先提出并发展了诸如盆腔疼痛证、经断前后诸证、女阴白色病损、痛经病机及崩漏等中医妇科新病种。
作为两届60位国医大师中唯一的女性,她在继承传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医学的学说、理论多有创新,尤其是在中医妇科方面造诣颇深,一些研究填补了领域空白。
从医60载,她致力临床,培育后学,潜心科研,处处透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干劲和气度。亲友、同道和学生感慨她“耄耋之年不减女汉子作风”,那是因为她有颗永远年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