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痹中的肌痹是怎么回事?

文 / 盖德健康课堂
2021-01-01 09:12

因为天边冷了,看关节疼痛的病人也多了。有的病人不仅关节疼痛,而且肌肉也疼痛,这就是五体痹中的肌痹。

所谓的肌痹亦称肉痹,病在肌,是以肌肉疼痛、不仁、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废用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多由正气虚弱,外邪浸淫,闭阻脉络,肌肉失养所致肌痹之名。

一、肌痹病名的由来。

肌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云:“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汉·华佗《中藏经》则称为“肉痹”。唐-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和唐-王焘《外台秘要》均提到“肉极”与肌痹关系密切。明·吴昆在《医方考》中提出“肉痿即肉痹耳”的观点。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又提出“肌痹,即着痹湿痹也”的观点。

二、临床表现

《内经》认为肌痹主要症状为“肌肤尽痛”、肌肉不仁,《中藏经·论肉痹》中详细描述“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往来涩者是也”。《备急干金要方》中记载了肌痹的一种特殊的表现,“痹在肌中更发更止,左以应左,右以应右者,为偏痹也”。元·朱震享在《脉因证治》中指出本病“肉不荣,肤不泽,则纹理疏……四肢缓而不收持。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涩也”,《医宗必读》中也提到“留而不行,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等表现。

三、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肌痹外因责之感受外邪,内因责之为营卫虚弱。此外也提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的致病观点。《中藏经》中认为肌痹多由“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提出了“饮食致痹”的观点。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精微不化,不能营养肌肉,肌肉不能丰满充实,它强调了内因在肌痹中的重要作用。《脉因证治》中也提出“其肉痹者,饮食不节,肥美之为”-清·沈金鉴在《内经》“六经经气有余致痹”的基础上,又加以发挥,认为“盖脾主肉,邪有余则湿郁而不运,故为肉痹”,强调了湿邪在肌痹发病中的作用治疗方面,《素问·长刺节论》提出针刺治疗肌痹。《中藏经》亦提出“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尔”的治疗观点。《备急千金要方》中用麻黄止汗通肉方、西州续命汤等方测治疗,宋代圣济总录收载肌方4首,肉寄方10首,为肌痹分型论治打下了基础《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提出肌肉麻,必待泻荣气而愈”的治疗观点。

中医的皮痹相当于西医学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风湿性多肌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