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的了解中医“津液”的相关概念,明了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津液是中医名词,是人体内除血液外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官窍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津液与"气"、"血"一样,是构成、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将清而稀释的水液物称为"津",如身体的汗液、眼泪、唾液,涕液等,其特点是流动性强,主要起到滋润作用;而把体内浊而稠厚的水液称为"液",如脑脊液、消化液、关节液、尿液,其流动性较小,起濡养作用;通常两者合在一起称为津液,两者之间相互依存、联系、转换。
在中医里衡量人的健康状况主要看"气"、"血"、"精"、"津"、"液"这五个方面,所以也能看出它的重要性。现代医学称为体液,指由水与蛋白蛋、无机盐、溶质、葡萄糖等物质的混合组成,是除血液之外一切体液与代谢物的总称。
一、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一是靠饮食,二是靠脏腑的运化功能,两者缺一不可。
中医认为,体内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导下由胃、小肠、大肠等器官起主要作用,其它器官参与共同完成,津液源自食物与饮水,经过身体部分器官吸收消化而生,即水谷精微;脾主运化,将胃肠吸收的谷气与津液依脾之气升清至心肺,而后遍布全身。中医认为小肠主"液",吸引食物中的营养与水分输送于脾,将水的代谢产物经肾输入于膀胱,将食物代谢产物输入于大肠;大肠主"津",吸收小肠下注的代谢物,部分遗漏的营养水份重新吸收,而残余部分则排出体外。
心主血脉,属火,血液与津液皆靠心阳的动力运作,周而复返,生生不息;
脾是生化之源,运化水谷精微,上输送于肺,肺主"行水",为水的上源,接受由脾转输的津液,经由肺宣发(疏导发散于人体上部与体表)、肃降(吸入清气,通调水道、下输津液,将津液输布于人肾、膀胱下部形体),使津液输布于全身,即脾有"灌溉四旁"的功能;
肾主"水",其肾之中的阳气的蒸腾气化,是其他脏腑作用的动力,并推动津液的输送、分布,而由肺下输送到肾的津液由肾气化,清者蒸腾气化上升经三焦,输送分布经肺而遍布于全身,浊者化作为尿液注入至膀胱排出体外;
肝主"疏泄",能使周身气机升、降、出、入调节顺畅,"气"行则津行,以至使津液输送分布全身;
肺、脾、肾,此三脏之"气",是体内津液升降运行,代谢循环的基本动力,三焦为津液通行的管道,三焦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即所谓"三焦决渎",而膀胱则贮藏津液和排尿。
津液的排泄也是依赖于脏腑的协调综合作用,汗与呼气由肺气宣发((疏导发散)形成汗液,呼气也带走水分;肾的气化与膀胱的气化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肾在人体代谢平衡中的作用明显,"水为至阴,其本在肾";大肠排出的粪为水谷糟粕,也夹杂着津液。
脏腑的协调配合保证了津液的生成,输送分布,排泄,其代谢过程是综合调节,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可导致津液的升、降、出、入以及循环代谢发生障碍,比如津液生成不足或者丧失过多,即伤津、脱液、阴液亏虚等证,其治疗宜滋补阴液、滋液生津等;若津液的输送分布排泄发生障碍,则多见痰饮、水肿等症,其治疗当以发汗化湿、利尿袪痰等方法;
二、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最主要功能其是滋润濡养,津质轻,以滋润为主,液凝结而厚,以濡养为主。人体皮肤、肌肉、脏腑、关节、骨髓、脑髓,都需要津液的滋润濡养;其二津液有化生血液的功能,津液能使血液充盈,是化生血液的成分之一;其三津液有调节人体阴阴的功效,对维持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有重要作用,在外可随时令变化而收放毛孔,决定是否下降而增减小便;其四津液可排体内废物,津液通过代谢而将代谢产物通过汗尿等方式排出体外,以维系各机体脏腑气化过程正常,若其排化发生障碍则易产生痰、饮、水、湿等症;
三、五脏化液
中医认为人体五液是由五脏所化生而成,心为汗、肝为泪、脾为涏、肺为涕、肾为唾;汗、泪、涏、涕、唾即为五液,五液均为津液,可调节、滋润、濡养人体;
心之液为汗:中医认为津液为阳气蒸腾气化从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卫气拱护着腠理(皮肤纹理与皮下肌肉的空隙)的开启与关闭(开阖),腠理开启则汗排出,反之则无汗。由于汗与血密切关联,所以中医认为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汗若出之过多则耗血伤津,大汗伤阳,汗若出之过少则汗源不足,所以血虚者应慎用出汗法;而当气血不足时,心气亏虚时则表卫不固容易自汗,心阴亏虚则易阳不敛阴容易盗汗;
脾之液为涏: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是涎,当健康正常时涎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当脾胃不和则会发生口涎自流外出的现象;
肝之液为泪: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若肝阴血不足,泪分泌减少则两目干涩;汗经湿热则多见迎风流泪等症;
肺之液为涕:肺功能正常之时,鼻内分泌物涕则润泽鼻窍不外流,如果肺感风寒则表现鼻流清鼻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鼻涕,若肺燥则鼻子发干而少涕无涕;
肾之液为唾:唾液中较稠的部分是唾,唾为肾精所化,所以有吞咽唾以养肾精一说。
中医讲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生成运行是体内脏腑的共同运作,滋润濡养的人体,维持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