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就出现了医圣张仲景,为何中医到现在,突破却并不大

文 /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20-12-27 18:26

早在东汉末年及三国初年,张仲景就已经写出了在中医历史上具有重要贡献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从理论到实践,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层面的配方上,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张仲景也因此被称为“医圣”。

(张仲景)

东汉末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00年,但是直到现在,在整个中医界,依然认为张仲景的医圣地位不可动摇,他写出的《伤寒杂病论》,依然是中医历史上的巅峰之作。

说起来,医学和文学是不一样的。文学固然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这种继承和发展,并不一定是增量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某个朝代出现了一个大诗人、大文学家,但是在后世不一定就能够出现超过这个大诗人、大文学家的人。比如唐朝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巅峰级的诗人,并不表明在宋朝的时候,宋人在写诗上,必然能够超过李白、杜甫。清朝出现了曹雪芹这样的伟大小说家,并不表明后世就会出现超过曹雪芹的更伟大的小说家。事实上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后世的中国文学还没有一部小说,能够超越《红楼梦》。这就是文学的特点

但是医学不一样,医学它首先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一定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扬。比如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后世对圆周率的计算,肯定能够必然超过这个数据。爱迪生发明了蒸汽机,用蒸汽机来作为动力机,用在各种运输工具上。后世在发明动力机的时候,肯定会比爱迪生的蒸汽机更高明。

同样是医学,西医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壮大的过程。前人发明了青霉素,用青霉素来抑制细菌。后人发明的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能力,必然比最早的青霉素强,绝不会比它弱。医药机械以及对机械的使用技术,也是后人明显比前人更强。

(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

可是为什么,中医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呢?后世固然也有不少的中医著作和中医方剂,但是后世所产生出来的这些著作和方剂,为什么并不表明就比张仲景的更厉害了?

我认为,中医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与中医自身的特点是有很大关系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医并不完全属于科学,它还带有哲学、心理学等成分在里面。尤其是哲学,中医理论对哲学是很依赖的。中医对人体和病理的解释,是以哲学中阴阳及五行的规律为基础的,是以“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基础的。中医的理论,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推演出来的。

当然了,任何科学,事实上都是以哲学为指导的,哲学是一门总体的科学。没有哲学,其他科学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没办法发展壮大。

但是中医的情况要特殊得多。准确地说,中医还主要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之上,没有完全下沉到科学的领域,没有完全把科学的实证精神发挥出来。

既然中医的理论并不纯粹属于科学,因此我们显然不能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来说明中医必然是一种增量级的关系。

(鲁迅)

除此以外,中医的配方,也不完全属于科学。鲁迅曾经在他的小说里专门讲过中医配方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对中医中的“药引子”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驳。鲁迅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里,就专门写到,那些所谓的中医开出的药方中,有“要一对蟋蟀,还非得是同一窝原配的”这样的“药引子”。很明显,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不但是不科学的,还引入了封建礼教的东西在里面。这种明显违背科学精神的做法,显然让中医无法发展壮大。

还有一点,由于中医事实上是通过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实现治病的目的。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呢?事实上也缺乏足够的依据。所以,这个话说起来表面看非常有道理,但是过程缓慢,也确实实操性。

中医的一些配方,虽然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记载下来,但是后世使用的时候,常常并不起作用。比如张仲景就记下了很多配方,但是这些配方,在当初很神奇,后来却不一定有效果。为什么呢?

按照西医的解释,这很简单,就是病毒会不断地分裂,不断地变异。西医会根据细菌、病毒变异的特点,来针对性地使用药物。中医如何固守古方不变,怎么应付得了不断变化的病情呢?

总之这一切,都让中医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医要进步,必须严格遵循科学,发挥科学的作用。

(参考资料:《中医理论与道家易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