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第三十二讲 | 中医学中的医道与地道
主讲人:陈广源 博士
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深圳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
上一讲,我们讲的“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是“因时而宜”。下面,我们主要讲“地”。其实,广义地说,“地”也是“天”的一部分,仍然是“天人合一”,只不过是侧重讲“因地制宜”而已。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篇叫“异法方宜论”,讲的是针对居住在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人,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理论。原因是,居住之地的不同,有海拔高低的区别,有风寒暑湿的不同,也有饮食习惯的差异。代代相传,他们在基因上也就各有不同了。中国古代,人口流动相对不大。所以,东、南、西、北、中不同的人群,身体禀赋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医者用同一种模式和方法去治疗,就会出现差错,甚至,可能会南辕北辙。我们的祖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 “因地而宜” 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橘和枳由于生长的地域不同,并非只是同品种而品质不同。实际上,在植物学的分类上,“橘”与“枳”已经是同中有异了。当然,它们在食用和药用价值上也有很大差异。
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于人?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Inuit)人,即爱斯基摩(Eskimo)人,美国官方称之为阿拉斯加原住民(Alaska Natives),难道也要遵循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吗?如果他们生了病,来看中医,我们还是用对待中国人的老套路一成不变地为其治疗吗?
在我行医的生涯中,就为不少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美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东南亚等各国人治过病。在诊疗过程中,我总要认真询问、了解他们生活的地域环境和起居饮食习惯、文化背景,甚至他们愿意告诉我的一些个人隐私。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采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方法为他们治疗,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因纽特(Inuit)人也早晚会来找我们看中医的,这是完全可能的。现在的地球,也就是一个村庄而已嘛。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异法方宜论”讲的是,东、西、南、北、中,治法各不同的问题。当然,那时我们的祖先还不知道,有个居住在我们北边又北边的因纽特人,美国和澳大利亚也还远远没有立国,自然,“异法方宜论”也就没有谈及他们。但是,“东、西、南、北、中,治法各不同”的道理却是相同的,用于现在,不过是个“放大版”而已。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到深圳,经过对岭南地区地域环境特点和原住民体质特点的认真考察和研究,确定了一首中医方剂和一味中药作为临床的常用方和常用药,这就是玉屏风散和白花蛇舌草。在辨证论治确定主方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合入此方、加入此药,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
岭南卑湿之地,且实质上的夏季长达八九个月,又多台风,这种气候和地理条件,最易伤人阳气,且又最助湿邪。我们必须选一个补气不助湿,除湿不伤气,而又简捷有效的基础方,作男女老幼均可广泛使用的保健方,或单独使用,或与其它方剂合方使用。玉屏风散改为汤剂就成了首选。它可明显地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岭南卑湿而又高温,无论男女,特别是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最易为细菌病毒微生物感染。对于这类由于感染而引起的疾病,诸如男性的急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炎、膀胱炎,女性的多种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输卵管炎等等。男性白浊,女性带下,虽然大小金钱草、车前草、土茯苓等中草药都有一定疗效,但都远不如白花蛇舌草。虽然现在两广地区药材供应商所供应的大多并非白花蛇舌草正品,而是其代用品,如水线草之类,但疗效仍然很好。我在临床上往往在辨证选药组方之时,加上白花蛇舌草,甚至单用本品,用量均在30克以上,一般都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我的硕士导师石恩权先生是位使用玉屏风散的高手。他继承创新,将此方用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首先是黄芪的使用,他多半选用生黄芪,取其补气兼利湿,不致因“补”而“呆滞”的特点。另外,黄芪的用量,他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以及治疗目的,轻则10克,小儿甚至5克,重则50克、100克,甚至200克以上。
白术一般不生用,而是用麸炒白术,用量一般为10克至20克,他会根据实情和需要以麦冬、石斛之类易白术,改健脾为滋阴。
防风用量一般为10克,也会根据患者病情和当时的气候和地域特点,以苏叶、藿香之类易之。不仅解表,也兼有健脾除湿和温化痰饮之功。有时还会以玉屏风和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合方。简直把个“玉屏风”用活了。
讲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提出:这还是“玉屏风”吗?
我的回答很简洁:“医者,意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常随恩权先生出诊,侍其左右。先生耳提面命,我受益良多。先生于2003年仙逝,享年75岁,虽说年逾古稀,但从现在观点看,仍在壮盛之年,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石家两代,父石玉书,子石恩权、石恩骏,女石恩仪(乒乓球世界冠军王家声夫人),均系贵州名中医。
我与石家特别有缘。1970年前后,备受黔中百姓尊崇,誉为“贵州四大名医”之一的石玉书先生刚从牛棚出来,我通过一位弹古筝的朋友引荐,到贵阳黔灵西路旁的一处无名小巷先生的寓所拜访求教。先生毫无顾虑爽快地回答了一个初学中医、求知心切的年轻人的提问。迄今,已经半个世纪,我的提问和他的回答,好像就在眼前,就在耳畔!
广源问:先生,中医典籍浩瀚如海,要记要背的东西实在太多,难道就没有捷径吗?
先生答:捷径没有,但有方法。学中医,肯定是要记、要背一些东西的,但也不是记得越多、背得越多越好,更不能死记硬背。你记住,中医之妙,在灵、活、圆、通四个字。
广源问:在金元四大家中,先生最推崇谁?
先生答:朱丹溪。
广源问:他们说你要病人采撷清晨树叶上的露珠当药引,是搞迷信。你真的是在搞迷信吗?
先生答:不是。中医古籍中有记载,也是我的临床经验。
关于“露珠”这一问题,上世纪80、90年代,我在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朱梅年教授的指导下,从事中医药微量元素研究。应该说,初步找到了答案。
这是与石老先生的缘分。前面说过,上世纪80年代初,石玉书老先生的长子石恩权先生又成了我的硕士导师。更有缘的是,石公的幼子,恩权先生的弟弟,石恩骏又与我先后同拜在许玉鸣先生的门下,成了我真正的师弟!
以上好像是闲话,其实对有志学中医者都是有用的。
讲到“天道”和“地道”,还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重视,这也是从实践中来的。我们重视天时、重视地域,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因时、因地制宜,这是我们中医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这些年来,一些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要面对、要研究。
近代、现代,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更加特别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流动范围加大了,速度也加快了。东、西、南、北、中,由于人口的流动,婚姻的情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东、西、南、北、中通婚的已经非常普遍,不同的民族之间,甚至不同的种族之间,通婚也非常普遍。因此,一代又一代,体质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人口流动的加大、加速,东、西、南、北、中不仅是人口流动,饮食习惯也互相交融。你在东北、西北可以吃到江浙菜、川菜、湘菜;你在南方也可以吃到东北、西北的美食。我经常看到,本来不怎么吃辣椒的北方人,吃起辣椒来,比贵州人、四川人、湖南人还要厉害。饮食习惯的改变,自然对人体体质也会产生影响。还有就是“反季节生活”出现。
什么叫反季节生活呢?我们回顾一下,空调的普及,供暖设备进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时间。于是,夏天没有那么热了;冬天也没那么冷了。长此以往,当然也会造成人体体质的变化。
另外,反季节的蔬菜、反季节的水果,也在改变着人体的体质。比如西瓜,以前是夏天才能吃到,现在哪怕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这又将对人的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不言而喻。
以前我们总认为北方人禀赋比较厚实,南方人禀赋比较薄弱。于是,比如用解表药,我们对于南方人使用麻黄、桂枝就特别的慎重,有的医生甚至视“麻、桂”如虎。至于说,附片、肉桂之类的大热之药,更是不敢轻用。而现在,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不用麻黄、桂枝,还解决不了问题;不用附片、肉桂,他的阳气就是起不来。什么原因呢?与反季节有关,也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再加上,一些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酗酒、抽烟,生活不规律,还听信一些不实宣传,放纵性生活,更大大加速了精、气、血的亏损。从而,阴损及阳造成阳气不足。
我们现在在临床上,不管男女老幼,最常见的都是阳气不足。不是卫阳不足,就是肾阳不足,或者就是脾阳不足,或者两者、三者兼而有之。至于朱丹溪说的那种“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反而很难看到了。
现在,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有外感、有外邪的侵入,该用麻黄、桂枝,只要对证,就用。肾阳虚或脾阳虚,或脾肾阳虚,该用附片、肉桂,就用。
如果还是死搬原有的“因时、因地而宜”的方法来治疗,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面对现实,在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运用上,也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中医的“主火派”,甚至叫做“火神派”的理论非常盛行,在治疗效果上也出人意料的好,是不是和这个现实有关呢?
人类,人类文明的出现,就是伴随着火的发现,就是伴随着人工取火用火的发明而出现的。火,就是光明,就是太阳,就是人身的“阳气”,我们怎么能不重视呢?
(本文为文章作者原创。转载、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