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病论》里都有记载哪些“奇病”?
《素问·奇病论》说到:“人有重身,九月而瘠”,系指孕妇妊娠九月而发生的瘖症,或称“子瘖”。然胎儿发育至九月之时,形体见大,压迫胞络之脉,令气血阻隔而不通,所以重身声瘖,较多见于妊娠九月之后。但于临床之中亦不可拘泥,妊娠之时有发为瘖者,亦有不瘖者,有九月而瘖者,亦有七八月而瘖者。此皆取决于胎儿发育状况的不同,故有所差异。一般说来,怀孕在七至九月之间发生声痖者,多考虑为“子瘖”,至于六月之前发生者,多不属胎儿渐大压迫胞络之致。临床又当仔细分析病因,精于辨证,恰当论治,方不致误。
子瘖的病机如原文所论:“胞之脉络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说明由于胎儿渐大,压迫胞络,以致胞络阻绝,肾脉不通而病。盖肾经系于舌本,舌乃音声之机,故舌不能言则为“瘖”。关于本病的治疗及预后,文中谓:“无治也,当十月复”强调指出了该病无须处理,待至胎儿分娩之后,其病自痊。
本篇在有关“疹筋”的论述中云:“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说明此为筋脉拘急的一类病症,由于肾虚水亏,水不涵木,筋急拘挛,病当属寒。尺脉虽疾,乃为虚阳外越而致,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豁然空。所以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阳衰阴盛,肾病及肝。观其面色苍白或青黑,为一派阴寒内盛,真阳衰微之象,故预后不良。治疗此病,急当温里回阳,若以脉疾数为热,而误投寒凉,必致真阳败而难复。
肝之积名肥气,心之积名伏梁,脾之积名痞气,肺之积名息贲(积),肾之积名贲豚,称五脏积。
五积的名称,除本篇所论之外,还散见于《素问·腹中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以及《灵枢·筋经》等篇。文中先后提及了伏梁、息积、肥气、贲豚等病名,至《难经·五十六难》中才补充了“痞气”,从而确立了五脏积症。
“息积”与“伏梁”皆属于积聚一类的病候。息积的成因,缘由肺气阻滞,至“二三岁不已”而渐积所致。其主症可概括为“胁下满”(肺气不降);气逆喘促(肺气上逆);不妨于食(积不在胃)等。在治疗中,应严格遵循:“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的原则。即勿施以艾灸和针刺之法,当以导引疗法为先,通其积滞,再配合药物,调其气血,不可单纯用药,方能获得痊愈。
伏梁的成因,系由风邪久留体内,邪气布散于大肠之外,而着于盲膜所致。故本篇指出:“此风根也。 其气滥于大肠,而著于盲”。伏梁的主症为:“人有身体髀股䯒皆肿,环脐而痛”,指出下肢浮肿,绕脐而疼痛的特点。治疗之中,注意不可轻易切按或妄攻,若误治必伤正气,会导致小便不利。故原文说:“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原文:“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此文指出:口有甜味的症状,大多脾胃有湿热,根据《内经》这一理论,诊断十分可靠,脾瘅可转化为消渴,多以饮食厚味,湿浊蕴热所致。治以佩兰,气味芳香化浊醒神,这一说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原文:“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此人者,数谋而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此症状为口苦,是由于情志抑郁化火,胆火上炎所致。治疗针刺胆募穴日月、胆俞,亦可加阳陵泉。
《内经》中涉及巅疾之处颇多,但究其含义,归纳有三:
①泛指头部疾病——《素问·五脏生成篇》:“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脉要精微论》:“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其它如《玉机真脏论》、《五常政大论》、《著至教论》等篇均谈到巅疾。
观上述记载,皆指出了“巅疾”的病变发生在头部。究其病机,当责之为肾阴虚于下而导致肝阳亢于上,故云“下虚上实”。
②指精神失常的巅狂病——《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嚣妄行,巅疾为狂”。《素问·厥论》:“阴阳之厥,则巅疾欲走乎,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此外《灵枢》尚有《癫疾》专篇,言之更详。
以上所说的“巅狂”系指精神失常的癫狂病,即《难经·二十难》所谓:“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之意。
③指胎病——本篇所云:“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说明先天性癫病,得于母腹之中,故谓之胎病。
原文:“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此症见面部色晦而浮肿,身形无痛不瘦,切脉大而紧。由于肾虚水不化气,受风而水气泛滥所致。若不能食,是病及脾衰,土败不能制水;惊恐不已,是水气凌心,有心气萎败之虞,则病证危急。
此指顽固性头痛,文中所说:“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此种顽固性头痛病发时齿痛,由于外感大寒,上逆于脑所致。
在《奇病论》篇有提到“五有余,二不足”,认为此为“厥病”。
原文:“何谓五有余,二不足?歧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具体言之,五有余者,谓“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等五种病气的有余;二不足者即:“有癃者,一日数十溲”,“太阴脉微细如发者”等正气不足之症。
“五有余,二不足”之症“病名曰厥,死不治”。认为外而有余,里则不足,不表不里,故死不治。但据临床观察,此患内虚外实,病情诚属复杂棘手,然时至今日便不可认为是必死之征,若因不表不里而断为“亦正死明矣”,实不免牵强,尚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