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上千万人死亡,却诞生一位“医圣”

文 / 寻史春秋
2020-12-22 00:12

瘟疫,也就是大规模的恶性传染性疾病。古代有鼠疫,天花,疟疾,现代有非典,流感,包括近期的冠状病毒感染。

这些杀伤力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伤害仅次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虽然不是直接的一瞬间置人于死地,但是它的可怕性仍然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现在科学发达,医疗方面的专家比较多,就拿这次新冠来说,虽然没有具体的正式的宣布一疫苗的正式发行。但是已经有几支药效不错的疫苗已经研制出来。

因为疫苗从研发出来,到临床试验再到具体的真正的作为正式的疫苗,用到人们的身上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也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是在古代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对抗瘟疫的方法很简单,吃一些简单的草药,熏艾草,有些还迷信与鬼神之说,请鬼神驱走病魔。即使是研制出了药方也只是对一部分人有疗效。一些吃了没有效用的也只能是等死。

"东汉末年大瘟疫"是史料记载历史上大规模的,死亡人数超过千万的一次疫情灾害。疫情蔓延到村子的各个角落,百姓们束手无策,只能在绝望中等死。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了我国伟大的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10岁学医,立志学医救民

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父亲是朝廷官员,张仲景自小也就有机会接触很多诗书典籍。但是他却独独对医学颇感兴趣。

张仲景的《伤寒论序》中记载,他说他自小看《史记·扁鹊传》的时候,都感觉特别的激动。他实在是钦佩扁鹊过人的才华与医术。

他不解的是,为什么天下的读书人,重视名利权势,对医学却不重视,就连一国之君竟然讳忌就医。其实医学才是真正的造福于民,上可以治疗父母君主,下可以治疗平民百姓。

但是世人往往只在乎追逐眼前的利益,却不注重身体的根本。可是身体的本源亏损了,即使将来权贵加身,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仲景自此立志学医,他想像扁鹊一样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他师从张伯祖,跟着师傅上山采药,外出诊病,研制方药从不叫苦喊累。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能像孔先人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

轻仕途,张仲景"堂上行医"

张仲景所在的年代是汉朝末年,沿用的是汉武帝时推行"举孝廉"的推举制度。张仲景被郡县推举到了朝廷。张仲景当时担任长沙太守,管辖九个郡县。

张仲景本来就不喜欢做官,他对为官做宰不感兴趣,加上当时的朝局动荡,兵祸不断。朝廷腐败没落,对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顾,毫无作为。张仲景对此是非常失望的。

张仲景心系百姓,他对民众遭受的荼毒非常的心疼。当时的年代,官民有别,但是张仲景却是以民生疾苦为重,他大开府门,在衙堂之上"坐堂行医"。百姓都欢呼鼓舞,为有这样一个体恤百姓的父母官而感恩。

我们现在所说的"坐堂医生"由来就是因为张仲景的这个典故。因为张仲景一生行医救人,后人对张仲景也是非常的敬仰,在张仲景离世之时,长沙百姓跟故乡南阳的百姓,因为张仲景的埋葬地点还争夺起来。

张仲景最后还是安葬在了,南阳城东温凉河畔。医圣祠的坟茔垒得高高的,那里的一土一瓦都是感念他的百姓一担一担挑过来的。百姓无不感慨,哪里还会有这样悬壶济世的好医生呢?

疫情之下,呕心沥血研制伤寒药方,著成《伤寒杂病论》

其实瘟疫在古代是各朝各代都会有,但是在东汉末年却非常的集中。光是史料上明确记载的就有十几次。加上那些小型没有记载的可想而知,是有多么的严重。

百姓十室九空,可以说瘟疫的可怕程度已经超过了战争。防御手段落后,医药缺乏。加上官府的不作为。百姓可以说是眼睁睁的等死。据统计当时都城洛阳人口死亡超过半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凄惨无比。

家家有死尸,户户办丧礼,哭喊声震天。严重者还有全族覆灭无一生还。张仲景的家族也是一个200多人的大家庭。瘟疫之下家族人数也死亡不下百人。张仲景对瘟疫恨之入骨。他发誓要攻克伤寒症,解决病乱。

当时对瘟疫的统称是"伤寒症"是一种百姓口中所说的"热症"。因为症状多半是高热,畏寒,头痛,然后引发气喘,体力衰竭,甚至血瘀耗尽精力人死灯灭。因为伤寒症来势迅猛,高热不下,又来回反复,传染性高治疗的难度相当的高。

张仲景不辞劳苦认真分析了每一个病患的症状。除了高热,区分出有汗,无汗,脉紧,脉浮,有没有烦躁症状,有没有体虚。他还总结出方法,怎么透过表面虚脉分析出真正的实症。最后还要判断出,伤寒对病人入侵真正到了那个地步,是到了经脉还是脏腑做到对症下药。

张仲景把"伤寒症"分成六个层次之后,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逐个攻破不同程度的伤寒症。而这些就是我们现在中医的主要灵魂。

小结

张仲景为民众所做出的的贡献,被称为人民的救世主都不为过。放到现在可以说是远超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国的医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伤寒杂病论》还是我国中医学院课程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古语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者《伤寒杂病论》不可以为医。这就是对张仲景最大的肯定。

现在我们治疗伤寒症的药物,百分之六十还是沿用张仲景的方剂。而且现在依然有不少于200多个的医学团队在研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希望提炼学习到更多对医学发展有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