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阳明病?一目了然

文 / 健康微门诊
2020-12-20 00:13

六经辩证离不开经脉和脏腑,六经的传变顺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伤寒论中,主论外感病,邪气不会一直呆在某一经,它会传到其它经脉,病机和症状也会发生变化,按照六经的顺序传的叫顺经传,还有隔经传,直中。

首先复习一下太阳病的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的提纲: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在伤寒论中,出现“实”这个字,表示为邪气盛则实,有“有形”的病理产物存在。

外部的邪气侵犯太阳经脉或太阳腑而发生一系列的病变。太阳病由于治疗不当等原因,邪气传入了阳明经,从而引起了阳明病。因病变在阳明,已不在太阳表位,由表入里,所发不恶寒,邪气入里只有发热,表现为里热里实、表里俱热的临床特征。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的特征:如调胃承气汤的热型是蒸蒸发热,大承气汤的热型是日晡潮热,都是以发热不恶寒,身热为主要特征;阳明病的第二个特征是汗自出。

阳明病的主要证型如下:

一、阳明热证:有的医家叫做“起手三法”。

热势弥漫于上、中、下三焦,里外有热,弥漫周身,充斥内外。

热在上焦:栀子豉汤。

热在中焦:白虎汤; 津气两伤:白虎加人参汤。

热在下焦:猪苓汤主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阳明经热),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薄黄苔)者, 栀子豉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口中发木食不知味)、面垢(如蒙油垢,象脸很脏一样)、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阴竭于下,阳脱于上。汗出如油,凝而不流。);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伤津,引水自救故渴),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条小便不利应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的表现。

二、阳明腑实证,主要是三承气汤证。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三、脾约证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四、津亏便秘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把蜂蜜做成栓剂,治疗肠燥便秘,效果很好。

五、湿热发黄证

现代医学中的黄疸病,有人认为是胆的疏泄功能失常引起的,应属少阳证。按中医五行来说,黄色是脾胃的主色,湿热之邪迫之本色外露而发黄,放在阳明病篇讨论也可。二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殊途同归。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连轺,应是连翘的根,今用连翘代之。

六、阳明病的血热证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如果气分有热的话,应是渴而能饮,现在反而不能饮,热势入血分了,而出现衄血的症状。治法当清热泻火、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