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观察(94)人体经脉运行的时间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第20篇
三部九候论(二)
人体经脉运行的时间规律
人体经脉的循环运行,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与外界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相对应。
首先将反映人体生命代谢活动的指标,即“气血”活跃的强弱变化,分为三阴三阳六个强度等级,并分别加以命名。
其中反映能量活动强弱的气(阳)的指标,由弱到强的顺序为: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
反映物质活动强弱的血(阴)的指标,由弱到强的顺序为: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
其次,用阴阳来分类比较人体不同部位能量状态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强弱。
阳相对强,阴相对弱。
人体上半部、左半部为阳,下半部、右半部为阴。
因此,人体十二条主要经脉中,上半部的六条手经属阳,下半部的六条足经属阴。
按其中运行血(阴)的运动状态,由弱到强,手三阴经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
按其中运行气(阳)的运动状态,由弱到强,手三阳经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按其中运行血(阴)的活动状态,由弱到强,足三阴经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
按其中运行气(阳)的活动状态,由弱到强,足三阳经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可以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周历中,太阳南至(即冬至日)所在的一个朔望月,北斗斗柄指子,为子月(正月),其后顺序为: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夏历建寅,殷历建丑,周历建子。
而《黄帝内经》中《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以寅月为正月,间有上古干支历的痕迹。
《灵枢•九针论》有“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之说。
汉代历法复古制,以寅月为正月,并以九寸长的黄钟律管为度量基准,将一日分为八十一等份。
因此可推证,《黄帝内经》中的部分内容,在夏朝就基本成型,并在汉代汇编成书,其中甚至还留有古书名的影子,比如:讲色诊之法的《揆度》,讲脉诊之法的《奇恒》,讲四时脉象的《玉机》,讲以脉诊病、治病的《九针》,讲腧穴的《气穴所在》,讲脏腑病变的《奇恒阴阳》,讲五行运化、六气变化的《太始天元册》、《天元纪》、《上经》、《气交变》、《大要》、《六元正纪》,以及《玄珠密语》、《上下经》、《阴阳》、《从容》等。
而《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中医理论的创始人则有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等。
一年中的上半年,气温逐渐升高,属阳;下半年,气温逐渐降低,属阴。
其中又可以进一步细分阴阳。
一年360天,按每60日一气所主,一年可分别由三阴三阳六气所主。分别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阴寒水。
每气又可以分为两节,每节15日。
一旬十日,五日一候,可用十天干来纪日:甲、乙、丙、丁、戊、己为阳,庚、辛、壬、癸为阴。
一日之中的十二个时辰,也可以用十二地支表示,子时起半日,气温升高,属阳;午时后半日,气温降低,属阴。
一年十二个月中,人体生命活动中,脾、肝、肾三大系统中气血的活动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左右足共十二经脉的活跃程度反映出来:
子月,主左足之太阴脾经(脾);
丑月,主左足之少阴肾经(肾);
寅月,主左足之少阳胆经(肝);
卯月,主左足之太阳膀胱经(肾);
辰月,主左足之阳明胃经(脾);
巳月,主右足之阳明胃经(脾);
午月,主右足之太阳膀胱经(肾);
未月,主右足之少阳胆经(肝);
申月,主右足之少阴肾经(肾);
酉月,主右足之太阴脾经(脾);
戌月,主右足之厥阴肝经(肝);
亥月,主左足之厥阴肝经(盰)。
一旬十日之中,人体生命活动中,心、肺系统及三焦中气血的活动变化规律,可以通过手十指经脉的活跃程度反映出来:
甲日,主左手之少阳三焦经(三焦);
乙日,主左手之太阳小肠经(心);
丙日,主左手之阳明大肠经(肺);
丁日,主右手之阳明大肠经(肺);
戊日,主右手之太阳小肠经(心);
己日,主右手之少阳三焦经(三焦);
庚日,主右少阴心经(心);
辛日,主右太阴肺经(肺);
壬日,主左太阴肺经(肺);
癸日,主左少阴心经(心)。
一日十二时辰中,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变化,可以通过手足十二经脉的活跃程度反映出来:
子时,主足少阳胆经(肝,表);
丑时,主足厥阴肝经(肝,里);
寅时,主手太阴肺经(肺,里);
卯时,主手阳明大肠经(肺,表);
辰时,主足阳明胃经(脾,表);
巳时,主足太阴脾经(脾,里);
午时,主手少阴心经(心,里);
未时,主手太阳小肠经(心,表);
申时,主足太阳膀胱经(肾,表);
酉时,主足少阴肾经(肾,里);
戌时,主手厥阴心包经;
亥时,主手少阳三焦经。
在针刺治疗时,应当避开正值活跃的经脉,以免损伤其旺气。
在诊脉时,则可以计算出年、月、日时各经脉的最佳活跃时段,以分析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