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脏腑归经为纲的用药配伍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肾与膀胱为表里,为足少阴与足太阳经脉。脏腑表里,密切连属。肾治于里,藏精纳气,为真阳真阴之所寄;膀胱主表,为一身之外卫,化气而通行津液,又为通阳泄浊的孔道。因此,外感之病,由表入里,内伤之病,穷必及肾,病情传变,两者又有其相互影响。
肾脏之病,主要为精气不足,五液受损,成为虚劳损证。其具体变化:
- 如封藏失职为遗精滑精,肾不纳气为虚喘气短,肾不主水为肢体浮肿;
- 气化失常,则膀膀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等等。
但约其大端,不外乎水火两亏,即阴虚和阳虚。
因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宜盛不宜衰,所以一旦有病,尤多虚证。
肾病治法,大都宜用补益。因肾为阴阳之根,元气之本,病及于肾,阴阳气血多已亏损。
如阳虚者,宜补肾温阳,阴虚者,宜滋肾养阴;而补阳者,要注意真阴的基础,补阴者,要注意阳气的运行。景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同时,补阳要与回阳区别,切忌偏任刚燥,反损真阴;补阴要顾及阳运,不能滥用滋填,注意刚柔相济,补泻相合。又如阳虚者,每每阴寒内生,则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但它与单纯寒症有别。阴虚者,又每虚火偏亢,则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但它与一般实火亦异。更有阴阳两虚者,虚寒虚热证候错杂出现,一般说法,可以平补阴阳;但甘温扶阳,补后天以充先天,所谓“精生于谷,谷以养神”,这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在《金匮要略·虚劳篇》和《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门》是有很多启发的。至于补精纳气,化气化水,又大都与补阳补阴相辅而行。
(1) 补肾温阳:
补肾温阳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之证。如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白,唇淡口和,形寒便溏,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甚至阳痿不育。脉大无力,或沉弱,舌淡质胖等症。治以补肾温阳方法。药如熟地、萸肉、山药、枸杞、淮牛膝、苁蓉、锁阳等滋腻补肾,同时与附子、肉桂、川断、狗脊、杜仲、巴戟、葫芦巴、破故纸等温壮肾阳,随宜配伍。方如肾气丸、右归丸(可与前“刚柔相济”的“温柔”方法互参)。
(2) 滋肾养阴:
滋肾养阴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肾阴亏损,精气不足之证。如头眩耳鸣,少寐健忘,腰脚酸软。并见骨蒸潮热,下午颊赤,口干舌焦,便干溲赤。脉细数无力,舌质嫩红等症,这是阴亏而不能恋阳者。治以滋肾养阴方法。药如生地、熟地、天冬、麦冬、萸肉、枸杞、山药、石斛、阿胶、鱼线胶等滋补肾阴,同时与丹皮、茯苓、泽泻、地骨皮、玄参等一二味清虚热而泄肾邪者,随宜配伍。药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这种用药方法,实际是“甘腻滋填”与“养阴清热”的综合运用。
(3) 补肾固精(缩泉固脬):
“补肾固精”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肾气不固,封藏失职,见遗精滑精等症。余如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净,以及妇女屡屡堕胎,伴见腰背酸痛等症者,均宜治以补肾固精方法。其用药配伍,如桑螵蛸散、菟丝子丸。又如尿床,小便不禁者,治以温肾固脬。方如固脬汤、缩泉丸。
(4) 补肾纳气:
补肾纳气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肾虚不能纳气之证。如虚喘短气,胸闷息促,动则尤甚;或者痰鸣喘汗,咳而遗尿。并见上部烦热,下部不温。舌胖、脉沉细等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上见虚喘短气者,由于下焦肾气的不能摄纳。治宜补肾纳气方法。药如人参与蛤蚧,黑锡与硫黄,补骨脂与熟地,五味与麦冬,肉桂与沉香,附子与肉桂,紫石英与河车或人参等。方如参蛤散、都气丸、黑锡丹。
(5) 温肾(阳)化水:
温肾化水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阳虚水肿之证。如水气泛滥,周身漫肿,反复不愈,跗肿按之如泥,或腰腹肿满,咳嗽气喘,甚至大便溏薄,小便不利等症。治宜温肾(阳)化水。方药如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的配伍。亦有水肿长期不退,而见阴虚之证。溲少赤涩,并见虚热,舌质红,少津液,脉细数者。此症最为棘手,一方面水盛为思,一方面又见阴虚,实质是阴阳已经两伤,有方有药,而疗效往往并不佳者。常用养阴化气利水,如六味地黄加桂枝和猪苓汤的配伍方法。但须注意,有症似阴虚,舌质光嫩,但布水滑苔者,仍是阴阳两虚,而且偏于阳虚,不能误认为阴虚,漫投养阴之药,以致伤阳碍胃,水肿之势更盛者。
(6) 脾肾双补:
脾肾双补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脾肾两病者。如纳少化迟,时易泄泻,神疲乏力,脘腹畏寒,尤其久泻久痢,时易反复等证。所谓脾气虚而肾气亦虚。治宜补益脾肾之气。方药如脾肾双补丸的配伍。这里尚有区别,即脾阳先虚,而后伤及肾阳者,是为脾病及肾。常见泄泻不渴,腹痛畏寒,或者胃痛作胀,吐清水,欲得温按,或者突然吐泻交作,食不消化,四肢不温,舌滑脉迟等症。治宜温中扶阳。方药如理中丸加附子;或加肉桂;或加草豆蔻;或加川椒等。假如肾阳先虚,以致中阳亦虚者,是为肾病及脾(火不燠土)。常见腹鸣晨泄,腰酸形寒,四肢不温,饮食不振,口淡无味,舌淡胖,脉沉弱等症。治宜温肾补脾(补火暖土)。方药如四神丸、肾气丸的配伍。
一、清热饮:主治小儿感冒发烧,以及原因不明的发热。
青黛3g 天竺黄6g 藿香9g 寒水石12g (咳嗽加乌梅9g;久热加生地9g、地骨皮9g)
二、清喉饮:主治小儿咽喉红肿疼痛、溃烂,兼治口舌生疮。
青黛3g 青果9g 白芷3g 茶叶6g 金果榄9g
三、寒香片:主治小儿夏季消化不良或秋季腹泻。
官桂3g 丁香1.5g 肉蔻3g 赤石脂9g 寒水石9g (每服1-1.5g)
四、紫草散:主治荨麻疹、脓疱疮、痱毒、疖肿及紫癜。
青黛3g 紫草12g 白芷6g 乳香9g 寒水石12g
五、灵仙散:主治关节炎、四肢关节红肿酸痛或伴有发热者。
青黛3g 钩藤15g 威灵仙9g 木瓜9g 乳香6g 寒水石12g
六、止血散:主治吐血、咳血、衄血、以及皮肤出血。
青黛3g 紫草12g 白芨9g 五倍子6g (细面,每服1-1.5g,日二至三服)
七、钩藤散:主治发热、惊厥、神昏、癫痫。
青黛3g 钩藤9g 莲子心9g 灵仙9g 天竺黄6g 寒水石12g
八、生肌散:主治疮痛溃烂久不收口,兼治鹅口疮及口腔溃疡。
象皮30g 牙皂3g 松花粉15g 乳香12g 松香12g 冰片3g (细面,外敷患处,每日一次,干面或油调用)
九、千年健丸:主治心脏、肝脏疾病,贫血,关节炎等。
千年健60g 何首乌90g 黄精90g 紫草60g (细面,加蜜一倍丸,每丸重9g,日服两次)
十、银黛合剂:治疗小儿咳喘及小儿肺炎。
银杏 青黛 百合 苏子 寒水石 天竺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