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人该用一生坚守
当今的中医药专业学生和临床医生中,潜心读书的人不多,尤其是潜心读中医古书者更少。或因诊务工作繁忙而无暇读书,或因古文水平所限而无力读书,或因轻视古籍价值而无心读古书⋯⋯因读书太少,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则难以登堂窥奥,临证则辨证不精、用方不活,仅能知常而难达变,要想提高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是很难的。要想成为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很多医家提倡多读书,多读古代经典著作,为什么呢?到底该如何研读经典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大法门。历代医家在繁忙的诊务之余,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这些文献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亦是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术、根基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研精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好学术素质的必由之路。
纵观中医教育的发展历史,举凡有成就的名医,虽然他们的成长道路各有不同,或家传,或师承,或自学,但无不是从诵读医学名著开始走上行医之路的。他们继而又通过精心研读,殚心思忖,反复揣摩,“心悟乎古人之言,畅达古人言中之意;心契乎古人之心,曲绘古人意中之言”(《医学心法·序》),基于自身对原著内容不同层面和角度的悟解和体验,“十阅春秋,然后有得”“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温病条辨·自序》),著就了一部又一部极具影响的传世之作,将中医理论体系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可以说,自《内经》以来,中医理论的发展几乎都是以通过对经典名著的注释、阐发、挖掘、引申、分化、组合的形式而取得的。
经典名著不仅是理论家的治学根底,更是临床家的源头活水。徐灵胎在《慎斋刍言》中说道:“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并列出了“学医必读之书”的名单:《灵枢经》《素问》《伤寒论》《金匮》《神农本草》《外台秘要》《千金方》。历代名医都把读熟、背熟经典名著作为治医、行医的一项基本功。历史已经证明,认真继承中医经典名著与临床诊疗经验,是每位医家成功的门径。不读书,就谈不上扎实的继承;无继承,学术的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从谈及创新和进步。
因此,自唐代以来,“学医必须读书”就成为医家之共识。不仅古代医家如此,现代名医亦然。如岳美中先生“日理临床夜读书”,任应秋先生“十三经都已背诵如流”⋯⋯总之,凡有造诣的古今医家,莫不以读书为第一要务。只有多读书,多读中医古书,才能加深对中医的认识,领会其内涵,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经典名著不仅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而且在培育和造就历代名医中发挥了伟大的作用。历代医学家把经典名著中所蕴含的医学道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其中部分弟子加之个人的悟性、刻苦勤奋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才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医术高超的名医。这是我国历代名医的成长之路,也是中医教育史上培养人才的宝贵经验,是绝对不能忽视或漠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