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同水火”的两类药,张仲景是如何让他们“和谐”的

文 / 和你一起了解健康
2020-11-10 09:29

“相反相成”是中医遣方用药过程中重要的药物配伍方法之一,即取性味相反、功效不同的两类药物并用,以相反之用而达相成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病因纷繁、病机复杂的疾病。在《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中,相反相成配伍方法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今天小编带大家跟随王振亮老师一起研究下,医圣张仲景是如何做到“补泻兼施”的。

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虚实互见、正虚邪实之证俱多,此时单纯祛邪或扶正都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应当采用补泻兼施之法。在仲景学术中体现补泻兼施方法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攻补同用

《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该证乃发汗过多损伤脾阳,气滞于腹所致。脾司运化转输而主大腹,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气机失于正常输化,滞于腹中则腹胀满。本证以气滞腹胀为主,脾虚次之,故仲景用厚朴、半夏行气宽中除满,而用人参、生姜、甘草健脾温运以补中。方中攻补之法兼施,补泻法则有度。

再如十枣汤,本为峻下逐水之剂,以芫花、甘遂、大戟峻泻逐水,但方中特加大枣以摄持胃津,并减缓芫花、甘遂、大戟之毒性,攻中寓补,使邪去而正不伤,始终为患者留一分生机。柯琴在《伤寒附翼》中谓:“邪之所凑,其气己虚,而毒药攻邪,脾胃必弱,使无健脾胃之品主宰其间,邪气尽而元气亦随之尽,故选枣……预培脾土之虚,且制水势之横,又和诸药之毒,既不使邪气之盛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篇治疗疟母的鳖甲煎丸,在大量祛邪之品(活血化瘀、软坚消瘕、理气消痰)如鳖甲、赤硝、大黄、蜣螂、鼠妇、葶苈子、半夏基础上,配以扶正的人参、阿胶,攻补兼施,相得益彰,更为攻补兼施之典范。另外诚如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所说:“若纯用补,则邪气益固,纯用攻,则正气随脱,此病未愈,彼病益深,古方所以攻补同用之法。”

二 清补同用

《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该方证所治为阳明热盛,气津两伤。如单纯清热,则正不足而不利祛邪,甚至导致气津更损;如单纯益气生津,则又有碍邪留寇之弊。故仲景选清补兼施之法,以白虎汤辛寒清热以祛邪,伍人参益气生津而扶正。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为少阴病阴虚阳亢之证,所治黄连阿胶汤方中以黄连、黄芩清心火而除烦热,阿胶、鸡子黄滋肾水而扶正。

第76条:“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为热扰胸膈兼少气之证,仲景用栀子与豆豉清宣郁热而除烦,配炙甘草益气和中以补虚,清中寓补,补中寓清,清补和合,使邪去而正安。

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为阴虚水热互结之证,方中以茯苓、猪苓、滑石以清热利水,伍阿胶滋阴润燥而补阴之不足。

三 通补同用

《伤寒论》第247条中的麻子仁丸,专治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方中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与白芍、蜜相配,益阴润燥,以补肠道阴液之不足。而以大黄、枳壳、厚朴泻热导滞,实以通结滞胃肠之实热。全方通补并用,使腑气通顺,津液得充,燥屎得下,下而不伤其正。

再如《伤寒论》第351条中的当归四逆汤,专为血虚寒凝厥逆而设,方中既以当归、白芍补血和营,又用细辛温通血脉,亦为通补并用之法。

此外,扶正解表之方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和解之剂如小柴胡汤,温中解表之桂枝人参汤等方剂,也均为攻补兼施之法的具体体现。

仲景医学好书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体现的理法方药,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成书1800多年以来一直对中医临床各科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被尊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随着时代变迁,其中的方药已不能完全适应患者需求,但其理法(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却仍是中医临床之圭臬,后世循其理、按其法、仿其方、用其药,重新配伍组成的方剂,极大地拓展了仲景学术的应用范畴。本书回归经典本原,带我们一起探寻仲景医学体系——

《张仲景理法方药临床应用》

中医临床实践证明,掌握仲景学术“活”的灵魂,在其理法指导下灵活机变,熟其理、明其法、晰其方、用其药,药配其方,方随其法,法遵其理,“随手拈来,便是一方”。这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本着这一宗旨,笔者根据自己三十余年的临床和教学体会,并撷历代先贤名家在仲景学术理法方药运用方面的成就,著成《仲景理法方药临床应用》一书。全书突出仲景学术理、法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强调经方治疗疾病的合理规范运用,注重活学活用仲景理法,师法不泥,灵活遣方用药,并附经方组方思想指导下的现代验方和案例。

部分购书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