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危在于庸医太多,我的几点拙见
现在对中医中药持有疑议的并不在少数,半信半疑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攻击谩骂者亦有之。
很长时间都十分不解,为何会如此呢?虽然很多对中医的非议一望便知是胡乱猜测,人云亦云,但也确实很多人指出的中医中药斑斑劣迹并非是无中生有。
反面一想,现在西医西药在医疗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西医西药所出现的医疗事故、药物异常反应要比中医中药多得多,也严重得多,为何更多的人还会青睐于西医西药呢?值得反思。
责人先责已,有人不相信中医也没有必要强人所难,但既然很多非议确实是有根有据,中医中药就有必要自我反思了。
中医与西医孰高孰下,其实很简单,就是看疗效,这是最直观的标准,至少对于深受病患之苦的人而言是这样的。
无疑在很长时间内,在很多情形下,中医中药的表现并不好。
所以,对中医临床效果的质疑,便上升到对中医理论的质疑,对中医历史的质疑,乃至对整个中医体系的质疑。
但从史书记载、名家著述、多方医案,以及现实当中的无数案例来看,中医理论之精之妙,实在是无可辩驳的,为何还会有如此多的争议呢,想来,中医之中的众多庸医实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庸医自古从来多。
观看历代医书医案,可以非常强烈地感觉到,很多疾病都是庸医误治所产生的。中医经典《伤寒论》一书基本按照如何解决误治误治再误治的脉络而写的。
古代教育不普及、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生产力不足、科技水平低都是导致医学人才匮乏、医疗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
但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求证。中医理论从产生到逐步成熟肯定也要经过这要的过程。
名医 刘力红
庸医为何这么多?
刘力红著的《思考中医》一书中曾录有一位医学名家语重心长的话:中医这个东西要想真正学好来,只有两个字,就是要有‘师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进门是相当重要的,入门不仅仅是指技能和技巧,更指的是方向和路径。
中医是一门实验医学,从理论的掌握到理论的有效应用,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了名师的指导,才能如同学会“筋斗云”。
脱离实践的中医学医便如纸上谈兵,而如无名师指教的中医学习,更如无头的苍蝇。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医的针灸、接骨,若无名师的指导,多只能前功尽弃。所以现在正宗的针灸、接骨技法的传承基本上都是以师传或家传的方式在延续,而很少是在医学院校或医院中进行的。
中医理论多而庞杂,中医经典浩如烟海,还有很多派系,何为医学正宗?何为终南捷径?老师的指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现在的中医教育模式,知识脱离实践、教学脱离实践,距离“师传”就更远了。
我的一位朋友,早就是中医主治医师了,中医专业没的说,考研究生,愣是让英语截了三年。
利字当头,也是庸医多的重要原因。
中医易学难工,入门容易,但想要学好真的很难。
疾病千变万化,轻重有别,想要都能医好更是难上加难。
中医难学,个人资质和能力又不尽相同,都成为名医大师是不可能的,但成为一名“医匠”也是很好的。能治便治,不能治便向病人明说,这既是医德的一种,也是做人的本分。
古语有言“穷学富商”,意思是说做学问的多不能富有,经商的才能富有。做好中医也必须每日做学问方可。
很多中医并非没有能力,尤其是正规医院的中医医生更是如此,忽视中医传统诊治手段,依赖仪器检查,若非对自己的水平无把握,便只能说是为了利益。
很多中医即使对病情一分把握也没有,照样大打包票。手一搭脉,便开始唱方,患者还不明所以,洋洋洒洒的大处方就开出了来。
更有满天飞的专家,包治百病的神药,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十之八九多是中医中药,中医之形象何不尽毁!
本人只是一个中医爱好者,资质愚钝,只学到了中医一点点皮毛,但利用这些中医中药知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为不少顾客解决了健康方面的问题,自豪之余,也深感中医的伟大。并希望自己能坚持中医之路,更多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能力有限,有些言论或许不当、或许偏颇,希望多多指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