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百年中医纪家

文 / 健康的记忆啊
2020-10-18 00:15

赤峰中医纪家,自清朝起历代行医,至今已逾百年。一提起“纪大夫”,赤峰街的父老乡亲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很多家庭中几代人都吃过纪家的药,其名气之大可用“妇孺皆知”来形容。纪家大夫医术精湛,精通儿科、妇科。求医问诊的人往往不到半夜就排起长队,其中不乏各旗县乃至外省的患者。自清末时期的赤峰纪氏第一代中医纪有义、民国时期的第二代纪致远和纪振远,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代纪耀庭、纪耀铮(纪振远一脉),直到现在分布于赤峰市区各街道坐诊行医的纪松珊、纪松阁、纪松泉、纪松慧(纪耀庭一脉)、纪松岩、纪松峰(纪耀铮一脉),纪氏家族形成了四代传承的中医世家。

位于三道街与西横街十字路口东北角上的赤峰首家中医中药店——宝生永大药房

纪氏祖籍山东。清道光末年,纪氏的先祖纪文学携其子纪有义从山东青州府乐安县(现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带)纪家屯经古北口来到赤峰。纪文学携有两本专治天花的古籍医书,一本是清顺治年间费启泰所著的《救偏琐言》,一本是康熙年间袁句所著的《痘疹精言》,这两本医学古书历经百年沧桑,在纪氏几代人的薪火相传下保存至今。

《救偏琐言》,费启泰著;《痘疹精言》,袁句著

纪氏有迹可循的最早行医时间可追溯到清末纪文学的儿子纪有义一代。治疗痘疹是纪氏行医的起步。清光绪年间,赤峰地区天花肆虐,不少人因此丧命。民间流行着一句谚语: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史学界也一直沿袭着一种说法,认为顺治、同治二帝都因天花而殒命。当时,赤峰县衙门有位知事叫顾正宏,他两岁的小儿子染上天花,顾知事听说赤峰有位中医擅长治疗痘疹,便将其请到家中为孩子诊治,这位中医就是纪有义。

纪有义

纪有义为顾正宏的孩子诊断后说,“知事大人放心,令郎的病完全可以治好”。听了纪大夫的话,顾正宏喜出望外,但仍有疑虑,急切地探问原因,纪有义当即为他背诵了一段《救偏琐言》中的《治痘运掌赋》:“大热得静兮,毒虽热出而无虑”“微热躁乱兮,毒与热闭而宜防”,并解释道,“孩子高烧但安静,身体中的毒可发散出来,无需担心。孩子轻度发热而躁乱不安,毒与热气闭合在体内,就应该引起注意了。孩子身上的痘灌浆停止,表皮干燥成实心,但痘旁边的地方又长出来新的痘,这是好事”。纪有义为顾知事的孩子开了一服药,叫“松肌通圣散”,吃完以后孩子身上的痘就被顺利地表出来,恢复了健康。

纪有义《咏五色蝶诗》墨迹

清光绪末年,承德府下文到赤峰县,要求地方进行天花的免疫防疫工作,为老百姓免费种痘,赤峰县的顾知事自然就想到了治好他孩子的名医纪有义。过去赤峰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金疮银痘锡镴病”,意思就是做大夫的治疮赚金子,治痘赚银子,治普通小病只能挣点锡镴钱。为防止天花病的蔓延,纪有义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地参与到免疫工作中,并牵头开创了“牛痘局”。牛痘局专门负责赤峰街及四乡地区的天花免疫工作,是赤峰地区最早的防疫机构。

纪耀庭亲书处方

牛痘局的地址在当时赤峰头道街鲁班庙(始建于乾隆五十六年)。纪有义不仅亲自为人种天花,还让两个孩子和他一起干。除了开设培训班教学徒种天花,父子三人还经常到患者家走访,给患者送药。纪有义将“宁为万人医,不为一人医”视为家训,并且一再向后辈强调,行医做事要有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

纪有义的二儿子纪振远,自幼熟读经史,20岁左右开始坐堂行医,成为热北地区的一代名医。纪家的堂号叫作“延寿堂”。伪满时期,纪振远曾参加中医师资格的考试,获得中医师证书。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师证书换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卫生部盖章授予。当时,有这种资格证书的还有刘荫田、高月秋以及专治眼科的马兆庆,这四人是赤峰市最早有文凭的中医师。纪振远还曾任原赤峰县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委员。

纪振远

纪振远苦心钻研儿科、妇科和内科方面的医书名著。他从治疗天花、麻疹、水痘、风痧(猩红热)、惊风等疾病开始逐渐扩展到妇科、内科等其他领域。经多年的行医经验,纪振远总结出儿科治病的三大特点,即小儿之热无非三热:食热、肝热、感冒而热。简单地总结,食热就是小儿吃多了;肝热,热盛则生风,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惊风;感冒而热,指的是感冒往往由内热引起,发烧不一定是感冒,感冒则必然是发烧。这三大特点被纪氏后人传承发扬,成为赤峰中医院儿科临床医学的一大亮点。

纪振远的中医师证书

纪振远的长子纪耀庭自幼便随父亲行医,195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纪耀庭开始牵头联络诸多赤峰名老中医,一起组建了热河省首个中医诊所——赤峰第一中医联合诊所(赤峰中医院的前身)。诊所里有纪振远、张岐峰、刘荫田、李文萃、高月秋、马兆庆等多位名老中医。当时,参与诊所工作的还有王翰林、梁天助、张久余、齐彩库、齐彩祥以及会计徐振宽、老药工李大胡子(名不详)等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赤峰中医院的名声享誉四方,远近八乡、旗县省外前来就诊的患者纷至沓来。当时的赤峰市委书记齐温如对中医极为重视,找到纪耀庭和张岐峰,建议他们为中医院培养一批接班人。

纪耀庭

1962年春天,中医院办起了中医学徒班,负责教学的就是中医院的名老中医。其中,高月秋老先生负责讲《内经》,纪耀庭先生负责讲古文、伤寒,临床的王翰林大夫负责讲传染病,高庆和大夫负责讲温病。纪大夫白天坚持坐诊,到了晚上就把《医宗金鉴》《景岳全书》《伤寒论》等老书找出来,点灯熬油地编写教材。他通过参考古今书籍,自编了《儿科学讲义》《伤寒论讲义》《中医基础》《医学史讲义》等多本授课讲义。纪大夫在传道授业上不保守、不私藏,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徒们。现在的赤峰中医界有很多中医骨干,都是从那时的中医学徒班里毕业的。

老中医院后大厅

1980年,经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批准,纪耀庭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81年,纪耀庭被选为昭乌达盟中医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被评为昭乌达盟名老中医,并获证书。纪耀庭是历届昭乌达盟政协委员,曾任赤峰市政协第四、五届常委。纪耀庭先生呕心沥血,为赤峰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纪耀庭的长子纪松珊先生,1949年出生,他在中医世家的大环境下长大,从小就对各类中医古籍和学术知识耳濡目染。那时,纪松珊的爷爷常常随手指着药橱里各种药材,考问他药材的名字和药性。1975年,纪松珊调到了赤峰市中医院工作。

纪松珊

1978年,昭乌达盟与朝阳、阜新中医学会在赤峰卫校组织了第一届中医学术交流会。那时昭乌达盟已经有中医学会了,担任中医学会理事长的是赤峰名老中医赵毓恭,副理事长是纪耀庭、张宏、王占春,秘书长是陈尚权。在这次中医学术交流会上,纪松珊宣讲了他的学术论文《阴阳浅识》,引起了各学会的关注。1980年,昭乌达盟重归内蒙古,内蒙古的第一届中医学术会议在赤峰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长沈湘汉出席会议并讲话。纪松珊的《四时昼夜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加研讨,获得了医学各界名流的一致称赞。

纪松珊在中医院坐诊

1983年,赤峰中医院老大夫的名声早已传到北京。北京中医学院的10余名应届毕业生专门来到赤峰中医院学习,纪松珊便与父亲纪耀庭一起给学生讲课。他们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中医原著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口语教授给学生,强调一定要把中医理论基础学扎实。

纪松珊与父亲纪耀庭、妻子周以荣合影

1984年,全国中医儿科首届年会在山东济南召开。纪松珊的参会论文《小儿麻痹的治疗及1981年在蒙东的流行实况》,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重视。会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专家齐强先生的诚邀下,他将治疗小儿麻痹的3个药方和使用方法无私地奉献出来,形成文章《小儿脊髓灰质炎的治疗》,刊登在《千家妙方》上。纪先生说,中医要发展,就要不私藏、不保留,做医生的要大医精诚,能为百姓造福。

纪松珊在各种刊物、书籍发表的论文

纪松珊先生懂医术、擅绘画,他早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专业,于是把中医知识与图画相结合,形成通俗易懂的图文,普及医学知识,惠及大众。80年代初,纪松珊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自编自绘了扁鹊、素女、华佗、张仲景等十几位医学大家的从医故事,这些图文还在《昭乌达报》上连载。赤峰市科委司云亭主任看到后,邀请纪松珊撰写一些有关中医知识的文章。随后,在《昭乌达科技报》上刊载了介绍中医经络的连环面《经络之谜》。后来,《赤峰科技报》又刊载了纪松珊有关中医儿科病的治疗与预防方面的科普小知识。

纪松珊国画作品:医圣张仲景

纪松珊先生承袭医道,行医至今40余载。他诚恳直爽,视患者如亲人。纪先生认为,行医要做到大医精诚,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些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治病时敷衍塞责的庸医,是在给医生的脸上抹黑。

对于中医未来的发展,纪先生不无担忧,他认为人们对中医往往都有误解,认为中医都是土大夫、家把匠,上不了大台面。实际上,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挖掘继承,加以提高。中医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科学。自己到了古稀之年,再不为中医正名,时不我待。

纪松珊于现诊所

为了扶持和保证中医药的发展,党和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中医药领域的相关政策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的发展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资料:《红山文史》第九辑 作者:张志伟 杨丹婷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