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生地黄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甘、苦,寒,无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生者尤良。生地黄,大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 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久服轻身,不老。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甘苦,性寒无毒,入心、肝、脾、肺四经。凉心火之烦热,泻脾土之湿热,止肺经之衄热,除肝木之血热。忌见铁器。生地黄总是凉血之剂,故入四经以清诸热。老人津枯梗结,妇人崩漏,及产后血攻心者,尤为要药。实脾药中用二三分,使脾家永不受邪。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寒,味甘,无毒。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疗折跌绝筋。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
地黄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重浊,阴也。
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所以主之。痹者血虚不运,而风寒湿凑之,所以麻木也;地黄味甘益脾,脾血润则运动不滞,气寒益肾,肾气充则开合如式,血和邪解而痹瘳矣。肾主骨,气寒益肾,则水足而骨髓充;脾主肌肉,味甘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
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其除痹者,血和则结者散,阴润则闭者通,皆补脾之功也。其疗折跌绝筋者,筋虽属肝,而养筋者脾血也,味甘益脾,脾血充足,则筋得养而自续也。
久服气寒益肾,肾气充所以身轻,味甘益脾,脾血旺则华面,所以不老,且先后二天交接,元气与谷气俱纳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凉血滋肝,清风润木,疗厥阴之消渴,调经脉之结代。滋风木而断疏泄,血脱甚良,泽燥金而开约闭,便坚亦效。
《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运。
《本草求真》:“生地黄性未蒸焙,据起即用,甘苦大寒,……力专清热泻火,凉血消瘀,故凡吐血、咯血、衄血、蓄血、溺血、崩中带下,审其证果因于热盛者,无不用此调治。……洗净捣汁以饮,或用酒制,以免伤胃;忌铁。”
二、现代研究:
药理:动物实验证实,生地的提取物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对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显著,主要作用于心肌;并有利尿和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成分:主含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毛蕊花糖苷、D-葡萄糖,D-半乳糖、D-果糖,水苏糖、葡萄糖胺、D-甘露醇、腺苷及氨基酸等。《中国药典》规定生地黄含梓醇不得少于0.20%,含毛蕊花糖苷不得少于0.020%。
作用:本品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增强免疫功能及缩短凝血时间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