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剑:处方不在大小,用药不在险易,认证准则平淡中见神奇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医道亦贵在平易。若在平易二字上下功夫,亦可谓神奇矣!
用药平易者,临床偶尔可见。这些医生往往以平淡之药、数味之方,而取良效,让人不得不感叹其功底之深。
多年前,笔者在德昌县中医医院工作期间,曾对一老中医处方深为佩服。
该老徐姓,为该院书记,平素为人和蔼,性情平淡,常在中药房帮药房人员抓药。他平时诊病量不多,在医院里属于中间层次,但偶一见其处方,莫不叹其工整。当时笔者在内科病房任住院医师。一日,相邻病区医生收一危重患者。患者70余岁,退休干部,患阿尔茨海默病已近10年,另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0余年,此次因“腔隙性脑梗死”入院。经过主管医师全力治疗,已无生命危险,但住院1周左右,即出现呃逆。呃逆频频,不可歇止,以致汤水难进。此为中枢性呃逆,本为难治。主管医师予西药镇静、解痉等均无效,又投丁香柿蒂汤加味,亦无效,再投旋覆代赭汤,仍然无效。其间每日予大剂量柿蒂煎汤频服,仍无寸功。延至5日以上,患者精神已极为萎靡。
患者家属本为徐姓中医熟人,此时想到延请此老会诊。徐姓医生应邀至病房,简单诊视后,留方一首。笔者索观,见处方工整,用药平和,不过7味,先写四君子4味,再写3味加减药:太子参30g,炒白术12g,茯苓12g,甘草6g,干姜6g,肉桂6g,丁香6g。
患者服药后,1剂未尽,呃逆全止,病情逐渐平稳。此案确可见平易之功!令人叹服!后笔者下乡基层工作,于夏月多雨季节之时,亦遇到一呃逆2日不止患者。即刻投以附子理中丸温水冲服,并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加电针温和刺激,不到半个小时,呃逆即止。由此可见,中医处方,方不在大小,药不在险易,若认得证准,小方亦可治大病,此处最考医者功底。
责任编辑丨杨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