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中医之后,大夫常说“开方”而不是“开药”?

文 / GT脊椎矫正
2020-05-09 16:12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长辈或身边的朋友这么说,我要找某某中医大夫给开个方子调理一下身体。为什么中医常说“开方”而不是“开药”呢?其实这里面暗含着中医的医理。

我们知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最大特色。首先辨证的“证”,是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得到患者的各种症状、内外表现,经过“整体”地辨识,得出的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是人体内外的整个机体状况。中医治疗的是此时此刻机体的整个状况,是多种错综复杂疾病的集合。辨证准确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

辨证后的下一步就是论治。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就已经发现了药物,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疗,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意识到几味药物配合使用比单味药疗效好,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中医把处方的过程称为“开方”。每一味中药都有性味、功效、归经的不同,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效,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少对人体的不利影响,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因此,组方(开方)是一个由简到繁、发挥药物最大功效、把毒副作用降到最低的过程。而中医的“开方”比单纯的“开药”更高一级,浓缩了医者认识、诊治疾病的整个过程。

中医把“方”称之为“阵”,组方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同打仗运用一定的兵法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君臣佐使”是中医组方的基本原则,即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药物,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分别称为君、臣、佐、使。

君药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药、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臣药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的药物,二是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使药有两种作用,一是调和方中诸药,二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君、臣、佐、使四者各司其职。

如治疗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4味药组成,主要功效是益气健脾。其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但补气力弱,效果不如人参,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药。可见同一方中不同药物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

在每一首方剂中不一定每种意义上的臣、佐、使药都具备,也不一定每味药只任一职。如病情比较单纯,用一两味药即可奏效,或君、臣药无毒烈之性,便不需要加佐药。若君药能直达病所,也不必加引经的使药。总之,每一首方剂药味的多少,主要根据病情与治法的需要,并与所选药物的功用、药性密切相关,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再以芳香温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代表中成药——麝香保心丸为例进行分析。其主治 “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其主证是气滞血瘀,组方原则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麝香保心丸虽是中成药,但依然组方严谨、配伍适当,该药由人工麝香、苏合香、蟾酥、人参、人工牛黄、肉桂、冰片7味中药组成。其中,麝香辛散行气,活血化瘀,使“气行则血行”,开通诸窍,使“通则不痛”,为君药;苏合香芳香温通止痛,人参补益心气,有效弥补耗损正气的不足,共为臣药;佐以人工牛黄开窍醒神,肉桂益气通脉,温阳强心;蟾酥、冰片行窜止痛,共为使药。全方通补兼施,共同作用于心脉,共奏温通行气、活血止痛、强心之功[1]。

由此可见,无论哪种剂型的中医方剂,它的组成都具有严格的原则性,一个方子的功效绝不是单味药物功效的简单叠加,希望临床中医生能好好学会开方布阵,只有用药适宜、配伍严谨、主次分明、恰和病情,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栗印军,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目前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预防与治疗委员会 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 委员

辽宁省心血管病分会 常务委员,血脂及代谢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委

[1]新型冠状病毒感控背景下心血管急危重症ECMO使用的中国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