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美得更自然、更健康的澡豆
“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光华。取雪白,取花红,与儿洗面作颜容。”
传说北齐崔林义之女,颇有才学,每到春日,采桃花洗面,并作歌以祝愿。遥远的歌谣载着女儿家好美之心,飘飘摇摇荡过那一个个或动荡或安宁的朝代,勾起今日女子之共鸣。无论何年何月,“美丽”向来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对比今日让人眼花缭乱的化妆品,古代的爱美之士们又用什么来“悦容颜”呢?
说起澡豆的起源,还要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作为在佛经中出现的清洁用品,澡豆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但是唐朝以前,澡豆还是多为上层官员所使用,至于普通公民则是见之未见,闻所未闻。对此《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个很出名的小故事:王敦初尚主,如厕……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瑠璃盌盛澡豆,因倒着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做王敦的民间驸马,和公主成婚不久的时候,有一次如厕回来,婢仆端着金碗盛的水,琉璃碗盛的澡豆上前伺候。没见过澡豆的驸马爷自然将这精致盘中的香豆面子当做一种食物,倒入水中搅成糊糊喝了下去。这事传出去变成了上层社会大佬们闲谈之间的笑柄,却不难让我们看出两点,一:当时社会中澡豆的普及还仅限于帝王人家;二:澡豆可以吃。
事实上,澡豆通常由豆面和中药组成,豆面由绿豆、豌豆、黄豆之类磨成细粉,中药则根据各医家的方子的不同而变化。由此看来,驸马爷王敦家里的澡豆,不仅可以吃,而且味道可能还不错。而以中药和可食用的豆类入药,则注定了澡豆是一种奢侈品,平民不知如何去用,也再正常不过了。
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目前中医中最早记载澡豆配方的书,其中有“荜豆香藻法”:荜豆一升,白附、芎、白芍药、水栝蒌、章陆、桃仁、冬瓜仁各二两,捣筛,和合。先用水洗手面,然后傅药,粉饰之也。
原文中可以看到,葛洪所记载的用法是“用水洗手面,然后傅药,粉饰之也。”即类似于今日粉底的用法。事实上古人的清洁程序是“以澡豆洗”,即用澡豆搓洗手面之后随水冲掉,类似于今日洗面奶沐浴露的用法。看来当时葛洪虽知澡豆一事,估计也并未见过如何使用,因此想当然以为此药是做粉傅在面上。
而后世唐朝《外台秘要》中将本方抄录进去,用法改为“以洗面,如常法”,则可见到了唐朝,大部分人已知悉了澡豆这类“高端洋气上档次”的清洁用品。
唐朝医家对澡豆熟悉的另一证据则是出自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弟子泄露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拥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念及于此,孙思邈在千金方及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好多澡豆的配方,我们且挑出一条小方子来分析。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面药第九:
白芷 青木香 甘松香 藿香(各二两) 冬葵子(一本用冬瓜仁) 栝蒌仁(各四两)零陵香(二两) 毕豆面(三升大豆黄面亦得)
上八味捣筛,用如常法。
这是一款经典的澡豆方,用药常见,方子简练,功能俱全。毕豆即豌豆,不过不仅豌豆,前面已提过,绿豆黄豆之类的豆类植物都可用作澡豆的原料。豆类植物中多含有皂角苷,其水溶液有去污清洁的功效,这也是澡豆中必用豆类植物的原由。药中白芷、木香、藿香可以除湿行气,白芷、木香、零陵香又可消肿祛风,甘松香、冬瓜仁理气开脾,瓜蒌仁敛肺降火。再者冬瓜仁、瓜蒌仁等果仁类植物油性丰富,能润泽皮肤;白芷自古便有美白之效;甘松香、藿香、零陵香等药香味独特,能够久留肌肤,特别是零陵香,古所谓熏草,有至香。
一般的皮肤病多由湿、热、风等内外之邪所致,因此澡豆中综合使用的祛风、利湿、清热之药有着固护皮肤,防患未然之效。小小的一张方子,简单的八味药,方方面面照顾到了清洁、香身、美白、健康等皮肤需求,真是妙哉。若换作今日,定要被广告商们渲染为“美白滋润,香气久长,帮您长时间养护肌肤,增加皮肤活性因子——药王千金澡豆方,为您带来健康美丽的享受。”
唐朝之后,随着经济的繁荣,澡豆渐渐地在大众中普及开来,北宋之后甚至出现了各种售卖洗面药的店铺,治手干燥少润腻方、洗手面-百日白净如素方、除黯悦白方,甚至于之后的各种玉容散、洗面药……澡豆的配方正如今日市面上的化妆品,眼花缭乱,层次不一。这一热潮直至明清时期,随着香皂配方的丰富,固体肥皂登上日用品舞台,肥皂这一经济实用、方便贮藏的清洁用品慢慢代替澡豆,走向大众,而澡豆则渐渐隐于时代的变革之中,为世人所淡忘。
时至今日,看着市场上各种眼花缭乱的高科技美容品,耳边似乎又想起那首柔柔的歌谣:“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光华。取雪白,取花红,与儿洗面作颜容。”要知道我们的祖先,曾用智慧收集到自然的点滴恩赐;他们将之捣为细细的末子,清洁手面,熏洗身体;他们所得到的成效或许一点都不比我们差——更自然,更健康,更科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编辑:桔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