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学平:《从“可防可治”到“清肺排毒汤”,我们离科学有多远》
“可防可治”的说法,在疫情蔓延之后曾经消失了一段时间。但是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卫健委又有人开始重弹老调。一位郭姓专员强调:“新冠肺炎虽然是一个新发的传染性疾病,但是它可防可治”。
遗憾的是,这个发布会结束没几个小时,就传来了一个噩耗。武汉市武昌区医院院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幸染病,抢救无效去世。与此同时,昨天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透露,全国已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其中多人医治无效去世。
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一线的医护人员却不断染病去世,这说不过去。郭姓专员给出的理由有三个:治愈出院的患者已经大于1万,武汉的重症占比从初期的38%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8%,湖北以外的新诊断病例已实现13天连降。这三点确实都是好兆头,但能否就此得出“可防可治”的结论,还需要看从什么角度进行解读。
如果要全国人民都宅在家里几十天不动,让整个社会在一段时间内静止,那确实“可防”;如果拿病死人数跟治愈出院人数做比较,那确实“可治”。但这样的“可防可治”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照这种逻辑,所有的传染病都可防可治。即便一战期间的大流感导致上千万人死亡,但它最终还是结束了,而且死去的跟活下来的相比仍是少数。
当前,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和病死人数都已远超非典。犹记得当年直到非典疫情结束,有关部门都没有给出“可防可治”的结论。为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稍有好转,就有人忙不迭的站出来宣称“可防可治”呢?而且这种完全无视社会防疫代价,对疫情如此轻描淡写的说法,不会令人痛心吗?
不可否认,整个国家在高度动员和严格防控之后,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新增病例不断下降,重症病例不断减少,治愈出院的人越来越多。这固然有病毒在不断变异进化之后致病性有所降低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一线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巨大功劳。及时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始终是我们对抗病毒、战胜疫情最重要的力量支撑和信心来源。然而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少让人感到困惑不解的声音。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宣布“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共60107例,占比85.20%,湖北以外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病例的治愈出院数和症状改善者占到87%”。稍加检索发现,有关部门多次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药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甚至有地方直接指示要求中医药介入诊疗。网上关于中医药疗效的文章也是铺天盖地,“中药能快速改善轻症患者症状”、“中医药可减少重症向危重症转化”、“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取得进展”、“湖北一半以上确诊病例都用中医药治疗”、“中药在疾病早期介入成效明显”等等话题都上过微博热搜。
我不是一线医护人员,不懂医学,对中医中药也没有偏见。但我知道,治病救人讲究的是科学,结果是检验疗效的唯一标准。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抱持任何立场,什么治疗方法有效就使用什么治疗方法。我们不能盲目的做中医黑,但也不能为了强调中医药而不顾病情需要。我们在下药施治的时候,要依据科学原则,不能把患者当作我们实验用的“小白鼠”。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宣布在临床应用上没有特效药,另一方面又大肆宣扬中医中药的特殊效果,这岂不自相矛盾?
拿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会上的数字来说吧,“中医药参与救治病例的治愈出院数和症状改善者占到87%”该怎么理解?既然是“参与救治”,就意味着还使用了其他的救治手法,甚至主要使用的仍是其他的救治手法。那么这个时候,“中医药参与救治”与治愈出院和症状改善之间的因果关系该怎么确认?究竟是哪种药、何种治疗方法导致的治愈出院和症状改善?其中的病理机制是什么?该种中药和该种治疗方法是否能够临床推广使用?
截至目前的公开信源中,官方正式认可的具有疗效的中药可能主推清肺排毒汤。有专家介绍,清肺排毒汤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多个外感热病的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我不否认古代人民的医学智慧和张仲景的医术水平,但新冠肺炎可是刚刚才发现的新型疾病。纵然张仲景从汉代穿越到现在,也不敢保证他当时所开的药方对这个病毒有效。况且张仲景的时代,根本就没有病毒的概念。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外国人比中国人智慧,但更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古代人比现代人智慧。
我相信,中医中药作为一种历史传承,肯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对某些疾病肯定有它的治疗功效。在新冠肺炎治疗过程中,某些中医药可能会有调理和辅助作用,但要说中医药有特殊治疗效果目前还没有过硬的证据。整体上作为一种文化哲学的产物,中医药必须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那便是临床实验。
有关部门公布了清肺排毒汤的临床数据,声称在1月27日至2月5日期间,4个试点省份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214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症状平稳且无加重。但如前文所述,这个数据在科学层面并不严谨,有效性仍面临许多未解的疑问。否则如果真有这么神,我们也不至于现在还在拼命研发新药了。
我不反对中医药参与救治,也不排除中医药可能具有的疗效。我只是疑惑,为何要人为预设立场,突出强调中医中药的作用?如果起主要作用的不是中医药,那么这种片面的强调会否影响药物研发的方向和临床救治的效果?复兴中医中药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命题,但在抗击疫情面前,我们最需要的是科学。借助这场疫情给中医中药做硬广,时机上并不适宜。
当前疫情形势有所好转,但还远远没到松懈的时候,更未到论功请赏的时候。不要忘了,一场波及全国的疫情最开始只是从少数几个人开始的。理论上,疫情仍有出现各种反复的可能。对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科学只是一种舶来品,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根基还很浅。无论是公共决策,还是个人生活,崇尚科学的习惯都没有养成。如果在关乎人命的疫情面前,我们尚且不能谨遵科学原则,那么这场疫情过后,灾难恐怕也不会就此根绝。
邓学平律师出品 第260期
律师、专栏作者,前资深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