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必读:名中医献方献药治疗新冠肺炎

文 / 大河健康报社
2020-02-07 00:12

编者按:本文是著名中医专家卢祥之、周超凡、雷忠义梳理前人的宝贵经验,结合武汉新型肺炎的临床表现,遵循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诊疗方案,经过多次讨论,集体创作的专业文章。

早在疫情开始时,“河南中医药”微信平台就刊发了相同作者原创《类似新型冠状病毒产生的瘟疫,在古代是如何治疗的?》一文,文中所述治疗方已被收录到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医治疗部分。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原因

明·汪石山说:“有不因于伤寒而病渴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武汉新冠肺炎(2019-nCoV)实际上就是冬温、春温。临床表现大同小异,常见的就是发热、咽痛、咳嗽、喘息、咳吐白或黄痰,而且先稀后痰粘稠,究其原因,属上呼吸道感染的,其症多轻;属肺部炎症的,病多为重。

此次疫源武汉,湖河溪沟,水系繁多,应冬不凉,庚子岁运,太商寒湿,许多病人,症状一派湿邪,身热不扬,胸闷脘痞,邪束在肺,主要表现为邪毒蓄肺,咳嗽、喘息、咽喉不利和乏力,有如叶天士所说的“湿温阻于肺卫”,几位亲临一线的中医专家断为疫戾湿毒,或用疏利,或用透达,以疏湿浊,以通膜原,以浚其闭,祛邪除湿,崇论吰议且诚卓识。

根据一线病理学家所说的,病毒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临床上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持续观察一周,却没有任何症状,不同人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应答、反应均不一。有学者指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感染人数虽然较多,但是大多数感染者经过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病情得到缓解。从目前重症及死亡病例来看,更多的是中老年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导致重症或死亡可能是多方面因素联合导致的。”

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思维

疾病在过程中是发展的。病人在不同时间的气化不同,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无代化,无违时”。如同是外感,则因人,因季节之异而表现、治疗均不同。所以提倡注意“病无定证”,治则宜“有是证,用是方”,“治随证转”。《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应该“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全面地审视病情,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把人体疾病视为哲学上说的非线性系统的思维方式,要拓展思路,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深入了解事物本质,不宜静止和呆板。

(2019-nCoV)肺炎也好,流感也好,伤寒、中风也好,这些多是中医的外感六淫病,尤其是流感,人类千百年来,一直与其抗衡,直到今天,科学还在探寻抗击办法。2000多年前张仲景著的《伤寒论》当中,许多疾病就是今天的传染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疾患。清代名医柯韵伯说过:中风之重者便是伤寒,伤寒之浅者便是中风。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都包含着矛盾,不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也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中,而且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当矛盾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达到极限时就会向相反的对立面发生质变,旧的矛盾体瓦解,新的矛盾体产生。也就是说,任何性质的事物都是按自身的自然客观规律在运动发展的,而且是内部各种因素的矛盾运动在起作用。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说:“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物极必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自然规律。

此次肺炎病毒的生命力,也一定会由盛到衰。目前处在高峰期,但随天气转暖,病毒则不易存活,又随着传播渐慢,病毒存活期接近尾声,即便是已患病者,人们隔离防护到位,病势挫减,即便羅患,症状亦会变轻,渐与流感或重型感冒无异。不会都到中、晚期的呼吸窘迫和衰竭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中医说的由卫入气入营血,由初期的轻症至中症、重症。

临床表现为邪毒蓄肺闭肺时,就是初期的轻症至中症早期,症状如喘咳,呼吸困难,有痰或白或黄,胸憋,脉滑苔黄等症阶段,可速用麻杏石甘汤。当然,真正到了温邪入血,疾病的中后期,就是内闭外脱,呼吸窘迫症和呼吸衰竭,甚至进入中毒性休克的重症期,中医西医的救治,十分重要。

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效方参考

当年蒲辅周先生,年轻时和中年以后,屡遇疫灾,曾经多次谈到“时病”,其实就是急性传染病。蒲辅周先生常说:“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余治温疫多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而升降散(注1)为其总方。”

蒲辅周先生临床还常用张仲景《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注2)。根据蒲先生的经验:咽痛加僵蚕、桔梗、射干;咳甚加前胡、浙贝母、枇杷叶;痰多气促加瓜蒌、莱菔子、紫苏子;头痛加薄荷、菊花、荆芥穗。若脉浮紧,无热烦躁,头疼身痛者,可予大青龙汤(注3)

根据蒲辅周先生的经验,主张冬季感风寒轻者,头痛身痛不甚,微恶寒发热,咳嗽鼻塞声重,胸膈满闷。可选用华盖散(注4)苏陈九宝汤(注5)。暴寒伤肺,喘嗽鼻塞痰壅,宜用三拗汤(注6),小孩药量酌减。属于外寒内火,肺气郁闭,而喘甚者,宜越婢加半夏汤(注7)

外寒内火,咳而微喘者,就用麻杏石甘汤。而外感风寒,内有寒饮,胸满喘嗽,则宜小青龙汤(注8),兼烦热者要加石膏。症状为水饮上逆,喘咳,面目浮肿的患者,宜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注9)

如果是冬季感风寒兼伤食,肠胃失和,胸腹满闷或呕吐,或腹痛下泻,宜用藿香正气散(注10)。腹痛甚加吴茱萸,呕吐甚加豆蔻,用生姜为引。冬感风寒,内夹湿痰,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腹胀满,不思食,或呕,饮水不欲咽,大便不利,或出现表里皆病,症状比较复杂的,寒热难辨的患者,就可以使用五积散(注11)。“五积散将五积医,二陈平胃痰食祛,三物枳桔行气血,麻芷姜桂温表里。”民间中医有句谚语说:“一剂五积散,上房不喊下房喊。”意思是说五积散证,上房喊病情重难治,下房一吃药就会大喊有效。蒲辅周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用过这个方子。清代名医陈修园也说过:“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症更甚者,宜服五积散。”

蒲辅周先生说,温病是随季节而命名。病之来路有二:呼吸与皮毛。病之去路有三:汗、吐、利。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更怕里气郁结,秽浊阻塞;尤怕热闭小肠,水道不通,热遏胸中,大气不行,以致升降不灵,诸窍闭滞。治法总宜透表宣散。

对于麻杏石甘汤,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先生认为,这就是张仲景治疗温病的方子。《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而且张锡纯认为,这个方子正是温病的主方。认为如果是“不汗出热重”的情况下,石膏用量应当是“麻黄的十倍。石膏一两,则麻黄一钱,用之甚效。”并据此,张锡纯还创制了名方“寒解汤”(注12)“凉解汤”(注13)

山西百岁名医刘绍武先生,毕生研究《伤寒论》,积八十年的经验,认为伤寒用麻黄汤,总有以热治热之弊。刘先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探索,发现在麻杏甘石汤里面加入葛根,其治疗效果更好。刘绍武先生把这个方子命名为“葛根麻黄汤”(注14)。认为只要是感冒发烧,不论是否怕冷怕热,多可服之。

今天新冠肺炎临床上多出现呼吸渐难,病情趋重,有的病患隐匿性很强,症状也许不明显,但体内病毒正在蓄势,病理上处于侵及肺泡肺纤维化形成中,所以,泻肺之药和利尿药,给邪以出路,使其自水道而排,甚为重要。可参用泻白散(注15)外台泻肺汤(注16)并重用苇根。当然,清涤肺邪温毒也在所必须,尤其要注重中西医结合,宜密切观察心肺功能状态,充分备用参附汤(注17)生脉饮(注18)之属为宜。

附注:

1.升降散:白僵蚕(酒炒)、全蝉蜕(去土)、姜黄(去皮)、川大黄(生)。功用为升清降浊。

2.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 (敲碎,用布袋包煎)。功用为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3.华盖散:紫苏子(炒)、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甘草。功效为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4.大青龙汤:麻黄(去节)、石膏,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大枣、生姜。功效为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5.苏陈九宝汤:紫苏叶、陈皮、桔梗、川芎、白芷、杏仁 (去皮尖)、麦门冬、麻黄、茯苓。功效为宣肺止咳,疏风定喘。

6.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宣肺解表,止咳平喘。小孩酌减。

7.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半夏。功效为宣肺泄热,止咳平喘。

8.小青龙汤: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功能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9.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熬令黄色,捣丸)、大枣。功能为泻肺去痰,利水平喘。

10.藿香正气散:藿香、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厚朴、苦桔梗、炙甘草、大腹皮、陈皮。功能为芳香化湿,理气、解表、和中。

11.五积散:白芷、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甘草、茯苓、当归、肉桂、川芎、芍药、半夏、陈皮。功能为表里双解,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12.寒解汤:生石膏(捣细)、知母、连翘、蝉蜕(去足土)。功效为涤荡外感内热。

13.凉解汤:薄荷叶、蝉蜕、生石膏、甘草。功能为清涤表里两热,内闭郁里。

14.葛根麻黄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葛根。功能为凉宣肺热,平喘化痰,利于气道,缓解呼衰。

15.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炒)、甘草(炙)。功能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16.外台泻肺汤: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功能泻肺降气、消肿除痰、止喘平肺。

17.参附汤:人参、附子(炮,去皮、脐)。功用为回阳,益气,救脱。

18.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功用为强心益气,养阴生津。

作者简介:

卢祥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首席专家

周超凡,著名药物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雷忠义,国医大师,陕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