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心衰高发?国医大师邓铁涛送你一剂良方!

文 / 华医世界
2019-12-16 16:12

心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

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心衰的防治倍受重视。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临床治疗心衰的思路总结及其自拟方“治慢性心衰方”的加减应用。

让我们用7分钟时间,一起学习国医大师多年的治疗经验,提升临床治疗心衰的疗效。

由于中医学注重整体功能的调理,能纠正心衰所存在的阴阳失调,从根本上纠正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

加之中药副作用少,适于长期使用,因而中医药在心衰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心衰小论

心衰属于中医学:怔忡、心痹、心水、喘证、水肿、气衰阳脱等病证的范畴。

临床表现:有显著水肿、甚至各浆膜腔积液,用利尿剂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极易出现中毒表现。

见证:临床见证复杂,既有喘促,又有咳嗽、咯痰、水肿、纳呆、心、肺、脾、肾、肝五脏俱受累,虚实互见。

邓教授强调,要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心衰的辨治。

应该首先辨明病位,详审病机,同时与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从而找出新的规律,以提高辨治的水平。

辨证与自拟方

五脏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然而在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所以在心衰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为一身气机之枢纽。

脾旺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充,病去正安。

相反,脾之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发生。

此乃“子盗母气”之理也。

在心衰的发病中,“痰”和“瘀”是其中的重要病理因素。

它们既为心、脾、肾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能反过来成为影响脏腑功能的病理因子。

痰之与瘀,密切相关。

一方面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

一方面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

再者,痰瘀易于互传,故邓教授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因此,心衰的主要病机:心脾两虚,痰瘀相关。

五脏是一个整体,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亦可以安脾胃。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邓教授总结出了:

治慢性心衰方

观点:心衰从脾论治。

治疗: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

方剂:自拟“治慢性心衰方”。

治则:益气生脉。

药物:花旗参10g (另炖)、麦冬10g、炙甘草6g、大枣4枚、太子参30g。

方剂加减应用

邓教授在辨治心衰时,强调五脏相关,以心为本,本虚标实,重在补虚,重点调补心脏的气血阴阳。

气属于阳,温阳即所以补气。

血属于阴,滋阴即所以养血。

心衰分型: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

基本原则:温心阳和养心阴。

代表方剂:

1.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化橘红等。

2.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田三七等。

前者重在温心阳,后者重在养心阴,分别用于阳气虚和气阴两虚的心衰患者。

二方均以人参为主药,培元益气。

一配附子温阳,一配麦冬养阴;薏苡仁、茯苓健脾以利水法;半夏、化橘红通阳而化痰;三七虽功主活血,但与人参同科,也有益气强心的作用。

二方均属以补虚为主,标本兼顾之剂。

除二方外还可使用其他方剂,如

阳虚:用四君子汤合桂枝甘草汤或参附汤,加五爪龙、黄芪、酸枣仁、柏子仁等。

阴虚: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女贞子、旱莲、桑椹子等。

在此基础上:

1.血瘀者,加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或失笑散,或选用丹参、三七、鸡血藤等。

2.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

3.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杏仁、紫菀、百部。

4.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胆南星、海浮石。

5.湿重苔厚者,加薏苡仁。

6.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丽参针、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

在用药方面,补气除用参、芪、术、草之外,邓教授喜用五爪龙,且用最多在30g以上。

温阳可用桂枝、制附片。

但应注意,制附桂大辛大热,一般只用于阳虚阴盛,形寒肢冷,面白肢肿的患者。

寒象不明显者,则多用甘温之剂,或配合温胆汤温通心阳。

对于心阴虚患者,也宜在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之品。

若虚热已退,气虚突出之时,仍当以益气扶阳为主。

对于心衰的辨治,虽然强调辨证论治,但也不能忽视西医辨病对治疗的参考意义,必须病证结合,灵活变通。

可根据心衰的不同病因,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1.病因为冠心病者:多见气虚夹痰,痰瘀互结,可用温胆汤加人参、白术、豨莶草、田三七等,以益气祛痰、温阳通脉。

2.病因为阴虚者:则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

3.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者:每有风寒湿邪伏留,反复发作,治疗则在原基础上加用威灵仙、桑寄生、豨莶草、防己、鸡血藤、桃仁、红花以祛风除湿。

并嘱患者注意防寒避湿,防止风寒湿邪再次侵入为害。

4.病因为肺源性心脏病者:可配合三子养亲汤、猴枣散,以及鹅管石、海浮石等温肾纳气,降气平喘。

5.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者:大多数肝阳偏亢,则需配合平肝潜阳法。

常用药物有草决明、石决明、代赭石、龟板、牡蛎、钩藤、牛膝等。

6.若心衰尚不严重:可先按高血压辨证论治,也可同时收到改善心衰的效果。

7.原有糖尿病或甲亢的患者:证候多属气阴两虚,治疗一般以生脉散加味。

8.糖尿病患者:可加山萸肉、桑螵蛸、玉米须、仙鹤草、淮山药等。

淮山药用量要大,一般用60-90g。

9.甲亢者:则加用浙贝母、生牡蛎、山慈菇、玄参等,以化痰软坚散结。

10.难治性或顽固性心力衰竭:为气阴两虚,水停瘀阻,可用中满分消丸清热利湿,攻下逐水,该方出自《兰室秘藏》。

方义分析:

厚朴、枳实、姜黄:苦寒开泄,行气平胃。

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取泻心之意,辛开苦降,分理湿热。

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润胃滋阴。

泽泻、猪苓、茯苓、白术:理脾渗湿。

橘皮、砂仁、红参、白术、茯苓、甘草:以扶正,寓补脾胃之法于分消解散之中。

诸药相合,可使湿热浊水从脾胃分消,使热清、水去、气行,中满得除。

心衰的缓解期容易复发,尤其感染为首位。

因此,邓教授重视综合调理及调理脾胃,防止复发,方能带病延年。

邓教授喜用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五爪龙、人参、田七或丹参加陈皮研末长期服用。

临证经验

对心衰的辨证论治,首先辨明病位,详审病机。

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

以心之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脏阳气亏虚是心衰之内因,是心衰发病及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

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多以兼症出现,可见于各类型心衰患者,治疗也只能在补虚方药上加味,绝不可标本倒置。

专事攻逐,愈伤其正。

治疗心衰虽强调辨证论治,但不能忽视西医辨病治疗的重要意义。

应当严格控制水盐摄人,改善睡眠,严格按照目前西医心衰的国际治疗指南规范进行治疗。

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是取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