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岩:中医外治法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下)

文 / 全科学苑
2019-09-23 10:14

耳压疗法

将药籽贴敷耳穴上,并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效应,以达到治疗作用。

耳压疗法简单易行,安全性高,通过刺激不同的耳穴,可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对改善心绞痛、负性情绪、睡眠等具有一定作用。

操作方法:

  • 取3~4穴,两耳交替施治
  • 每日按压4~5次,发作时亦可按压刺激
  • 每隔2~3日换贴一次,10日为一个疗程


冠心病:主穴为心、皮质下、神门、交感,配穴选用内分泌、肾、胃。

血脂异常: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临证加减如肠燥便秘者加肺、大肠;脾虚湿盛者加肾、三焦。

高血压:降压沟、肝、心、交感、肾上腺、神门、肾等。

心力衰竭:心、肺、脾、肾、三焦、小肠、内分泌、交感等。

心律失常: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胸、小肠等。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敷贴剂,贴敷于人体俞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

推荐穴位:心俞、膻中、内关、厥阴俞、至阳、通里、巨阙、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肺俞、关元等,根据患者的辨证或病位辨证取穴。

推荐中药配方: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等药。

推荐药物:

  • 三七、蒲黄、乳香、没药各2份,冰片1份,焙干研末
  • 黄芪30克,川乌、川芎、桂枝、红花、瓜蒌各15克,细辛、荜拔、丁香、元胡各10克,冰片、三七各6克,焙干研末
  • 吴茱萸2份,肉桂1份,焙干研末
  •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作为基本处方,粉碎研末后加姜汁调匀敷在专用贴敷膜上
  • 将冰片、血竭、人工牛黄、郁金、细辛、生大黄、赤芍、生地及当归烘干制成粉剂,再加入二甲基亚砜制成软膏剂


沐足疗法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药物煎煮成液或制成浸液后,通过浸泡双足、按摩足部穴位等方法刺激神经末梢,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可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多种心脏疾病,应根据患者体质及合并症、兼夹症状(如失眠、肢体疼痛麻木),辨证组方治疗。

注意:病情不稳定者(如高血压急症、危重心律失常等)禁用,忌空腹及餐后立即沐足。


火罐疗法

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可应用于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等心脏疾病患者,或疾病过程中兼见上述证型者。根据患者辨证、病位及主症辨证取穴施治。

注意:重度心脏病、呼吸衰竭、皮肤局部溃烂或高度过敏、全身消瘦以致皮肤失去弹性、全身高度浮肿者及有出血性疾病者禁用。


中药热奄包疗法

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的目的。

第一步:评估患者体质及热奄部位皮肤情况。

第二步:患者取舒适位,暴露热奄部位,将药包加热,每次贴敷后红外线照射30分钟,红外线灯应距皮肤20~30厘米,以免皮肤烧伤,照射后应注意皮肤保暖,避免受凉。

注意:胸痛发作期和严重糖尿病、截瘫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对药物过敏、皮肤溃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或慎用。


经穴体外反搏疗法

将中药颗粒(或替代品)固定在所选穴位上,然后外缚体外反搏袖套气囊行体外反搏治疗,气囊压力大小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因人而异,既不影响体外反搏治疗效果,又起到穴位刺激作用。

其机制与运动训练有所相似,适用于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

可作为运动训练的替代方式,对于存在运动禁忌的患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体位低血压、静息心电图显示严重心肌缺血改变,合并肢体活动障碍(偏瘫等),可先行此疗法,待情况好转、无运动禁忌时再开始训练。


小结

中医技术应用广泛,低成本,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不依赖昂贵的运动器材,不受场地限制。

我们应充分发挥祖国医学之所长,将中医技术融入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