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药——黄芪

文 / 帅帅健康
2019-09-16 16:18

《新唐书·许胤宗传》记:许胤宗在他初任新蔡王处参军之职时,王太后患卒中,口噤不能语,脉沉摸不到。许胤宗精通医道,知王太后阳气虚,气血不畅,有时候还不能进食汤药,就用黄芪、防风煎出很多副热汤,置于床下,熏口鼻、皮肤。御医们如法而用,满室药味弥漫一昼夜,王太后渐渐苏醒能言,后遂愈。

黄芪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本草新编》曰“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厚,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

黄芪小百科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性能特点】黄芪甘温升补,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病症

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

2、自汗,盗汗。

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

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5、气血双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用法与用量】9~30g。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

使用注意】黄芪甘温升补止汗,易于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服用。

产地】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切去根头,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分别大小,捆把,晒干。以条粗、断面色黄白、味甜、有粉性者为佳。

真假、好坏鉴别

真假黄芪:正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粗下细,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呈菊花心状。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伪品:①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呈圆柱形,表面有棕色的残存皮孔。断面皮部淡黄色,木部淡黄棕色。质脆,断面纤维状。气微,味淡。②锦葵科植物圆叶锦葵、欧蜀葵、蜀葵的根。圆叶锦葵的根呈圆柱形,表面土黄色或棕黄色,韧皮部淡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滑感。

好坏区分:

A、看:质坚韧有粉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色泽淡黄,整体呈“金盏银盘菊花心”。

B、闻:淡淡豆香,微微腥味,无酸涩怪味(不熏硫)。

C、尝:入口豆香浓郁,回甘轻柔。

现代药理研究

黄芪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芪皂苷)、黄酮类化合物、黄芪多糖;黄芪多糖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能提升免疫力。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保肝等作用。

临床配伍应用

黄芪为补气要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配伍不同,在不同的方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用于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自汗或盗汗等

黄芪与白术、茯神、龙眼肉、炒枣仁、党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红枣搭配,即“归脾汤”。能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对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脾两虚而致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不思饮食及脾虚气弱等症有效。

2、用于少气心悸、四肢沉滞、腰背强痛等

黄芪与白芍、当归、陈皮、肉桂、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生姜、大枣等搭配,即“人参养荣汤”,能补气养心,主治因积劳虚损而致的少气心悸,四肢沉滞,腰背强痛等。

3、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

黄芪与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相搭配,即“补中益气汤”。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对中气虚,摄纳无力,升举无能引起的脏器下垂等症有较好治疗作用。

黄芪食疗方

黄芪对人体有诸多功效,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利用黄芪来补益身体。

1、泡茶:西洋参2克,黄芪5克,红枣(去核)3粒,枸杞20粒,玫瑰6朵,放入锅中或者养生壶中,加水,煮沸,5分钟后即可代茶饮,能理气和血、舒肝解郁、降脂减肥、润肤养颜等作用,特别对妇女月经不调有神奇的功效。孕妇忌服。

2、煲汤:阿胶9克(烊化),黄芪5克,当归3克,山楂5克,乌鸡半只,瘦肉100克。乌鸡、瘦肉洗净切块后,下锅汆水,然后与其他食材放入炖盅,加水适量,隔水炖1-2小时后,盛出汤后加入烊化的阿胶,即可食用。能滋阴补气,开胃活血。

3、煲粥:取黄芪20g、大枣30g,加水煎煮30分钟后,将洗洗净的米加入锅中,熬煮待粥浓稠后即可食用,能补气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