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邈仁爱中医】我们的国粹——中医你知道多少?

文 / 宝芝林集团
2019-08-27 14:09

说到中医,多数人马上脑补一个片段:两鬓发白,长胡须的老医生,用手把脉,天书似的药方,配上草根树皮一大堆的药,回到家用瓦罐熬上一大碗,苦的难以下咽的中药 ,那么大家对中医又真正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吧。

传统观点认为,中华医药知识是伏羲、神农、黄帝等三位圣人传下来的,伏羲画卦,有了阴阳学说;神农尝百草,有了中医的药物学知识;黄帝与天师岐伯的一问一答,有了《黄帝内经》。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四部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年—公元960年)

《脉经》晋·王叔和著,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该书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提倡“寸口诊法”,描绘了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推动了寸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该书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对疾病的诊断与辩证论治起到指导作用。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成书于公元652年和682年,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两书详述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辩,备急之方,病证诊治,养生之术。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孙思邈还提出了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提出“大医精诚”,开创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全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迅速,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很大。这时期中药学、 方相学、针灸学、临床各科学等发展迅速。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病因因归纳为三大类:三因理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果、朱震享,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刘完素(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主张火热论,提出疾病皆由火热引起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后人称为“寒凉派”。代表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182年)。

张从正(字子和,号威人):力倡攻邪论,提出“病由邪生”,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故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后人称为“攻邪派”。

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力倡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为“补土派”。代表著作为《脾胃论》(公元1249年)。

朱震亨(字彦修,后人尊称朱丹溪):力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用“滋阴降火”,后人称为“滋阴派”。代表著作为《格致余论》(公元1347年)。

金元四大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各有创新,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学理论。

3.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

张介离,赵献可,重视命门学说,创新对命门概念及其功他的认说。对中医学理论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理论,提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戾气多“从口鼻而入”,往往相互传染,形成广泛性流行。对后世的传染病有巨大贡献。

叶桂著《温热论》,对温病理论发展起若承前启后的作用。

薛雪著《湿热条辦》,创温热病理论的温热病因理论。闸明湿热利的胡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对温病继论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吴塘著《温病条辨》,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使温病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逐渐走向系统与完善。

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公元1578 年)载中药1892种,分为16部60类,为驰名中外的中药学巨著。

明,徐春甫著《古今医统大全》(公元1555年),世录230余部医籍,为著名中医学全书。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公元1602年),以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方证为主,为著名中医学临床医学丛书。

清,陈梦雷等著《古今图书集成医都全录》(公元1723年).分类编排文献注释、基础理论、分科证治,医家传略、艺文记事等,为著名中医学类书。

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公元1742年),临床各科理法方药歌決俱备,为太医院的中医学教科书。

清,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公元1830年),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模血病证的有效方剂,对中医学气血理论的发展故出了重要贡献。

4.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

近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方文化出现碰撞与交融,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一是继续整理和汇总前人的学术成果,如20世纪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二是以唐宗海、朱沛文、辉树压、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提出既要坚持中医学之所长,又要学习西医学先进之处,从理论到临床汇通中西医的观点。如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医学汇通的代表作。

现代(1949年以后),党和国家服从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创建中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以“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为基本原则,推动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发展。

以上是中医的起源与发展概况,看完说说你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