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中医经典的永恒意义
讲者简介
王琦,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2月生,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选、表彰的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首都中医药养生首席指导专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首都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王琦教授1961年9月毕业,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在临床中擅长治疗过敏性疾病、脂肪肝、高脂血症、抑郁症、尿毒症、内分泌失调、糖尿病、胆石症、尿路系统结石症。对胆囊炎、慢性胃炎、偏头痛、顽固性失眠、不孕症、不育症、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对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疗效显著。
中医家推荐
本文国医大师王琦结合自身医学经历向我们展示中医经典的永恒意义。中医经典是我们中医理论、中医临床的源头,历经岁月的使命而价值永存,跨越千年的更替而留存不朽。我们要亲近经典、走进经典、继承经典!
录音原文翻译稿:
经典是我们的源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塘是半亩方塘,但是它像镜子一样明亮,让我们可以看到天上的光亮以及云的浮动。这前两句话都说的是渠清的特点,那为什么这样清呢?“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源头,这个水就不活了,就浑浊了,就死水一潭了。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学习中医经典,这就是我们的源头。所以朱熹的这首诗,他起的是《观书有感》,观书以后,把他的思路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境地。
一
中医经典的永恒意义
唐朝的刘知几在《史通·叙事》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经典的意义,我凝练成两句话,一是历经岁月的使命而价值永存;二是它跨越千年的更替而留存不朽。经典的永恒性就在于它本身的价值,它不因为时间的跨越而降低生命力。经典的意义不只在中医上,全人类都在追求经典。
我曾经看了个病人,她就是肚皮老颤动,厉害到什么程度?晚上睡觉时能把被子慢慢地给抖下来。去过很多医院,说要做探查,探查的费用又比较高,她没做。后来到我这里,我当时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回家一想,这是不是张仲景说的“奔豚”、“气上冲胸”?就是仲景桂枝加桂汤证。当然,你没遇上你不知道,你遇上了再去翻书,你去找它了,它可能就给你回答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还遇到了一个病人,小姑娘躺在床上两年了,吃饭、大小便,包括例假,都在床上,到处看,看不好,每次都是抬担架过来。事实上,我看了有半个月,都没见动静。后来我想她这个是什么问题呢?可能是《金匮要略》里的风痹证,就是小续命汤证,她是四肢不伸,但是语言没障碍,智力也没障碍。我诊室在三楼,之前都是抬担架上来或者我下楼来给她看,后来她自己能上楼给我看了,她还特地跑到诊室来要给我钱,说我看好了她的病,她第一个月的工资要交给我。这是经方让她站起来的,不是我让她站起来的,我只是用了而已。
一
学习经典的三个问题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很多人不取上,取了大部分的其中而已。我们现在的人是什么人呢?吃快餐。快餐文化,即用即学,学完了没底气。就像我的书一样,我出书十八本,结果出来以后四本书卖得最好,其他书卖得不那么好,哪四本书?《王琦治疗62种疑难病》、《王琦方药应用31论》,诸如此类的。而我讲《伤寒论》、《黄帝内经》之类的书卖得很少。为什么呢?很多人说他要先把方子找来用。因此我们说经典著作的学习,其实是长期的一个劲,经典著作的永恒性就在于它所学习的高度,它内在的自我,它不以时间的推移来显示其价值。所以今天我们大家一定要以一个勤恳的心态来学习经典。我们要亲近经典,就是你要给它一份感觉,给它一份情怀,勤于读经典。否则我们与经典陌生,不与他和睦,我们怎么能够走进经典呢?
第二个问题,如何走进经典?亲近还不够,你要走进去,要跟它在一起,叫体会其华,要在岐黄的这个领域去领略它。
第三个问题,如何继承经典?经典并不是把世界上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要在经典的指引下不断发展,这叫继承经典。如果我们只是执于经典而不去发展,那我们的学习就不能提升。
1
亲近经典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不朽,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会朽,光环、名、地位等都会朽,但只有实质的东西,只有思想的辉煌,才能成为历史的印记。因此《黄帝内经》是我们解决临床问题的灵魂,是我们医学思想的指引。
比如说我们遇到一个干燥综合征的病人,口渴、眼干、皮肤干。因为眼干,医生就说要滴眼药水,滴到啥程度?一直滴,没办法的事情。结果中医大夫认为他是一个燥证,我们就会给他用滋阴。你用天花粉他用石斛,你用石斛他用麦冬,你用麦冬他用玄参,你用二十克我用五十克。但是忘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就只是滋阴润燥不去扶阳的话,他可能就解决不了这个燥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黄帝内经》里说:“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所以很多的人吃六味地黄丸这些方药之后,我们会用一个桂附的方子,不止一味地养阴,增加了一个“阳化气,阴成形”的思想。为什么说令阴速生要用人参,而不是麦冬、玄参、天花粉?人参能止渴吗?可以,益气生津,也是“阳化气,阴成形”的思想。所以经典给了我们一个思维方式,给了我们一个理论的指引,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现在临床上焦虑抑郁、失眠的病人很多,我们经常从心肾不交、心脾两虚等方面入手。其实关于失眠,《黄帝内经》里有讲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所以目不瞑是营卫失和的问题。你如果解决了营卫失和的问题,那对治疗的格局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作用。所以根据这个理论,不需要用大量的安宁镇静药,主要是交通阴阳。王孟英用夏枯草治失眠,是从阴阳二气的交合而论,他在《重庆堂随笔》说夏枯草“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
还有便秘的病人,大家一听到便秘就是麻仁润肠或番泻叶泻下等,现在还有人用小柴胡汤治疗便秘吗?很少有人用。“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汤其实是梳理三焦的问题。我们看小柴胡汤时,不要把它就是看成一个少阳病,它不只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它还治疗妇人热入血室;还有“一身及目悉黄”;还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其实很多病能够用小柴胡汤。
所以,经典是中医临床上的不二选择,中医想要学好,没有第二条路。这就是我跟大家讲的亲近经典。为什么要亲近它?因为它的确是在指导我们,它没离开过我们,除非是你离开它。
2
走进经典
人家问我究竟是搞《黄帝内经》,还是搞《伤寒》,还是《温病》的,我说我就搞过《黄帝内经》。当时写《素问今释》并不被看好,但是这部书出来以后,到现在为止这本书的影响还是蛮大的。那时候不像现在电脑记录这么方便,是用小纸条记录下来后再整理的。当时任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还被任老师骂了一顿,说我不知道天高地厚。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我写完后他看了很高兴,给我写了序。然后我们研究《伤寒论》,比如伤寒的研究、经方的应用等,这都是我们在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对它的解读,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
如果我们把五苓散证只看成是一个蓄水证,那五苓散就没用了。五苓散的化气行水作用并不是专门针对蓄水证,膀胱蓄水证用五苓散,这只是人家举例而已,不是说五苓散只能用于膀胱的蓄水证。你看日本人用五苓散主治头眩、目晕、清阳不升等,水停留的地方,阳气不化的地方,都可以用它化气行水。这个是经方的应用。
在走进经典的过程中,我们还提出一些思想。比如在学习《黄帝内经》的过程中形成了藏象学,藏象学说本来也就一章而已,但是我把它形成了藏象学,然后形成了中医的临床思维。在这个理论的第二个层次,形成了许多的各论,比如宗筋论、精室论等,组成了中医对男性的理论认识。那这些理论有怎么用呢?先不说藏象学这种大层面的理论,单就宗筋论来说。我们治疗阳痿,以前都一搭脉说肾虚,需要补肾,用巴戟天、淫羊藿、阳起石等。你们知道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阳痿吗?我告诉大家,现在阳痿的病人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并发症,有的因为糖尿病,有的因为高血压,有的因为高血脂症,有的因为打呼噜。我在八十年代提出阳痿从肝论治,中医界一片哗然,怎么从肝论治呢?肝气绕于阴茎的筋脉,宗筋论,你必须解决宗筋的问题,你才能解决阳痿的问题。宗筋的问题是什么呢?气血。阳痿从肝论治,一个是调气,一个是调血。所以这些理论就是经典结合我们时代,不断地得到应用。经典是永远的灿烂,因为它的思想随着时代可以不断地延续下去。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中医藏象学的理论涵盖于这个理论中。我们提出了六个模型,解剖学模型、“四象”阴阳模型与阴阳属性模型、方位数学模型、时间节律模型、五行的全息关系模型、五神藏模型。所以我们只有这样看待藏象学说,才能够把藏象的理论把握好。
还有中医腹诊,这些东西看起来都是特别零碎的,但是把它整理以后,和《伤寒论》是相应的。现在中国人跑到日本去看病,你看日本医生拿着一个本子,上面画着一个肚子,肚子下面是少腹等,然后给你诊断是心下痞满之类的。日本人说腹诊是他们发明的,我就很生气,这是我们老祖宗《伤寒论》里就有的。他们说你们中国人不用,那就是他们的创意了。所以我就写了中医腹诊学,把它从经典里梳理出来以后,还把它提升为一个理论,还研制出了腹诊仪,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刘老师评价说,中医腹诊学规范化临床应用,并结合脏腑、经络、穴位、气血、津液的中医理论做为指导,远远超出了日本人腹诊的狭小天地,他认为我们的腹诊学是新的一片天地。
所以,中医男科学是从《黄帝内经》学来的,中医腹诊学也是从经典学来的,中医藏象学也是从《黄帝内经》里面来的,这所有的理论基本上都来源于经典。
还有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研究,我觉得我们历代医家的临床思维都离不开象数形神气。中医临床思维有哪些?中医很大一个思维就是取象,舌象、脉象、藏象,各种各样的象,中医的特色就是取象。整个我们认知生命和健康的过程中,都是在“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这十二个字的指导下。我们如果不认识这十二个字,我们就不是中医的思维。
3
继承经典
经典是一座山,这座山是我们不断攀登上去的高峰,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必须要继承和创新。继承是我们亲近它、走进它,但是我们要创新,要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经典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珍宝,它是我们打开临床疑难问题的钥匙,要通过仔细研读它来应用临床。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继承,要挖掘,要提升,这样我们才能把两件事情全都做好,做个精明的继承者。
我们看寒凉派,为什么会有寒凉派呢?它是从经典的理论中提出的,比如在“病机十九条”里多处涉及火和热,他的寒凉就是从这里取的,所以还是《黄帝内经》的思想。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刘完素结合自己的临床经历,强调了火热之邪的重大危害,因此他用寒凉药,成为了寒凉派。还有扶阳派,或者说火神派,怎么来的呢?它也是从《黄帝内经》而来,它的理论是“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与阴之间的关系是阳主阴从,所以认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所以扶阳派也是从经典中来的。从金元四大家到近代的医家,到今天的著作,经典仍然有它光辉的作用。任何一个学说的提出,以及中医理论的架构,都是源于经典。
我们读书时都说经典很重要,书是世界历史上最高的造诣,启迪着我们学术的创新。但是它是怎么启迪的呢?《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里有说到“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把人分成这么几个样子。我们一般是看病,把病分成几种,没有把人分成几类。《黄帝内经》有把人分成了几种,但是你了解之后就能开方了吗?就能用药吗?你也不能用药。希波克拉底把人分成了四种体液质,还有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学说,但是他们的分类方法都是在质,把人的性格鲜明类型给分出来了。我根据《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把它分成了另一种类型,进行标准化的分类,历经很长时间,一直到现在。到今天,中医体质学说成为了全国的关注,全世界的国家来找我们合作,包括奥地利,德国,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等,我们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合作。
还有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就是一句话,我们必须要把它形成理论体系,没有理论体系就没用。所以2007年我们开始组织中医治未病,2014年在治未病的战略指导下开始形成它的理论方药,2015年初步形成了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国家关于治未病的教材叫《中医未病学》,中医治未病形成了一门学科。
我们刚才讲了亲近经典,走进经典,继承经典。最后我想跟大家说一句话,就是要读经典。
翻译:杨洁怡 景松
校对:王春颖 苏雪贞 蔡果宏
编辑:朱丽莉
声明:
· 本文章来源于王琦老师于2017年3月3日中山市中医院六十周年院庆的讲课,由“中医家”协助整理编校。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