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气五味”之“苦”药功效分析

文 / 中医老林
2019-08-01 16:03
"

《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奠定了四气五味的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四气五味”之“苦”药功效分析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那“炎上作苦”可理为,“苦”是火本身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苦”原于“火”,火焰的燃烧总具有向上的趋势,当木烧制成焦炭时,自然会变得“苦涩”,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物焦则变苦”

苦味能燥

能燥是指苦味中药能燥湿,用于治疗湿证(寒湿、湿热、痰湿、水湿之分)。如治疗寒湿的苍术、厚朴,治疗湿热的黄柏、苦参,治疗痰湿的天南星,治疗水湿的扁蓄、瞿麦等均为苦味。但需要注意由于苦味能燥,且苦味药性多寒凉,所以苦味者,易伤津,又多能败胃。

苦味能泄

苦味能泄,其含义有三:

一是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

二是指苦能降泄,如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重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

三是指苦能清泄,如黄连、黄芩、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心)火(肺)热内蕴宜选。可见苦泄包括了泻下,泻火,泄气,降气等方面。

苦味能坚

坚,即坚实,强壮之义。即坚实组织,强壮脏腑功能之意,是针对脏腑组织软与胀的病理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功能损害而言。苦味中药能消除由于热邪或湿热引起的脏腑组织的软弱、胀满之病理变化,而使其坚实,从而恢复原有之功能。

由于苦味药有苦温和苦寒之别,二者各有偏重。苦温药对机体功能性或病理性衰退起兴奋作用,苦寒药对机体功能性或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因此苦坚就有了两个含义:坚气和坚阴。

坚气

指苦温之品多着重在恢复强壮脏腑组织的功能上,故称之为坚气,苦味的坚气之功多运用于寒湿邪为患之证。

如平胃散。平胃散是苦温燥湿的代表方,主治脾胃湿滞证。

方中的主药苍术苦温辛燥,除湿运脾;厚朴苦温,行气消胀,助苍术以运脾。陈皮芳香化浊,醒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脾胃,以助键运。诸药合用,使脾胃键运,湿浊得化,而病症自除

坚阴

指苦寒之品多偏重于脏腑组对机体功能性或病理性织之本身,故称之为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泄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即泻火存阴。

坚阴进一步还可以细分为三种情况:

①平相火,固肾阴,运用于阴虚火旺之证,如丹溪的虎潜丸,又如《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此两方均用于阴虚火旺之证,方中均在泻相火之中配伍养阴之品。

②清热泻火,顾护阴津,运用于火热内盛之证,如《伤寒论》的黄芩汤。这类方主是通过祛热邪而达护阴津之目的。

③泻下存阴。运用于实热热结之证。如《伤寒论》的大承气汤。这类方主是通过泻下热结而间接达到存阴之目的。通过以上对苦能坚阴的分析,可知苦能坚阴的实质是清热泻火与存阴两作用协同产生的结果。而非苦味本身的功能。

动动手指,关注,转发,点赞,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