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痛风的中医名方虽有诸多争议, 但仍被广泛使用!

文 / 你懂你的身体吗
2017-07-07 12:07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中医大家的社会基础。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中医的金元四大家就此产生了。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应该是最熟悉的一位,因为他首先系统地提出了中医的痛风学说。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金元四大家中的另外一位,李东垣。他的当归拈痛汤是中医清利湿热的著名方剂,主治风湿热痹及湿热流注浸淫而致的脚气等病症。

到了现代,当归拈痛汤更多地被用于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且有较好疗效,因其相对于西药副作用更小,故对其的研究备受关注。接下来,我们就对当归拈痛汤的制方原理及痛风治疗机制进行深入阐述。

古代中医对当归拈痛汤的制方认识

同为金元著名医家的张元素在其《医学启源》中为了示人中医制方遣药的法则,特以当归拈痛汤为例加以说明,由此也可看出该方在制方上的科学性。张元素在谈到当归拈痛汤时首创“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认为全方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之气得以宣通矣。

现代中医对当归拈痛汤的制方认识

1、以羌活、茵陈为君论

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归拈痛汤所治证候为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热3邪合而为患,湿邪偏盛,湿热内蕴,留着于筋脉、关节,致关节肿胀疼痛。加之外受风邪,风性善行,载湿热流注全身,故治以祛风、清热、利湿相结合。方中以用量最重的羌活、茵陈为君药,组方分为祛风散邪药、清利湿热药、健脾扶正药三个部分。

纵观全方药物以苦温、苦寒两大类为主,药性有升有降。方中羌活、防风、升麻、葛根,气温味薄,浮而升,味薄则通,酸、苦、成、平是也,可解表疏风;升麻、葛根还可升脾阳助脾运化水湿;黄芩、知母、茵陈、苦参,味厚,味厚则泄,酸、苦、咸、寒也;苦参味苦可苦降泄热;猪苓、泽泻气薄,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专攻下焦,淡渗利小便。全方药物寒温并用,气味相合,升降结合,以达协调气机之目的。

2、以当归为君论

也有学者认为,当归拈痛汤治疗痛风时,以当归活血通络止痛为君药;人参、甘草补气健脾,白术、苍术健脾利湿,羌活、防风利关节散风湿,共同为臣;升麻、葛根升阳祛风,黄芩、知母苦寒泄热,茵陈、猪苓、泽泻祛湿泄热,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通络止痛、调和气血、疏风清热利湿之效。

以当归拈痛汤来命名该方,从一定角度上说明当归在方中的不可或缺性。湿邪易困着在体内,阻滞经脉,致气血不流畅,不通则痛。当归辛行温通,活血行气,配伍人参,气血双补,补气助健脾,活血助血行,使气血各有所归,为方中亮点。汪昂《医方集解·利湿之剂》云:血壅不流则为通,当归辛温以散之。此进一步阐明了当归在该方中的重要性。

3、以当归、羌活、防风为君论

有学者则认为当归拈痛汤以当归、羌活、防风祛风胜湿,行血止痛,为君药;茵陈、苦参、黄芩、知母清热除湿,为臣药;苍术、白术、苦参、甘草健脾燥湿,既助君药祛风胜湿之功,又防臣药苦寒伤胃之弊,为佐药。

久病易耗伤正气,人体正气亏虚,则可致脾胃虚弱,继而影响脾之正常生理功能。脾主生血,脾脏功能失调则血无所生,用当归补血活血。防风引药入脾,防风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羌活能祛风胜湿止痛,故以三者为君。当归拈痛汤一方中,调理脾脏的药较多,与其病因病机密切相关,诸药合用,共理脾胃又可防方中大量苦寒药伤胃。

综上所述,不同的中医对于当归拈痛汤的理解各有千秋,但无论选方中何药为君药,其制方病因病机是一致的,即湿热为病。当归拈痛汤全方配伍气味相合,升降结合,上下分消,气血并调,临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侧重点灵活加减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