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致癌?这个锅中医不背!

文 / 国易堂中医
2019-07-01 16:27

最近经常有患者给我转发这个微信文章,并提出:

这个是不是真的?

中药是不是真的要伤肾?伤肝?

我们以前吃了中药,要不要去查肝功?

我怎么觉得我小便有了泡泡?

等等等等问题。

《伤肝伤肾还强致癌!马兜铃酸,这个名字要记牢》

我把这篇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发表在丁香医生上的文章贴上来。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

我只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这个作者。你举得这些药,除了细辛,你确定你在医院的药房找得到?

此刻中药房的同事肯定心中一万只草泥马跑过,老子抓一辈子中药都不如你知道的药多,而且你知不知道中医“细辛不入散剂”、“细辛不过钱”的说法?你知不知道中医在开细辛的时候有多小心?

反正比那些让患者长期、大剂量口服木通来减肥的医生小心的多了!(具体是谁在这样干,谁自己心里清楚)一帮不懂中医的人乱用中药,用出了事,把脏水泼到中医头上。

80%以上的中成药都是西医在开,大家最熟悉的蒲地蓝、蓝芩、茵栀黄是谁在用?一个真正的中医大夫会给你开这些?

放篇我以前写过的文章《西医院的中成药,最黑暗的江湖》

这篇文章用一个实例讲了西医滥用、乱用中成药的危害

结论是:

1、不辨证就开中成药的,不是财迷心窍就是耍流氓。

2、珍爱生命,远离西医院里出来的中成药。

跑题了,赶紧来拉回来。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马兜铃酸到底会不会导致癌症?

对不起,我才不会直接给你答案!

自己看下面的文章,来自三联生活周刊《肝癌这口锅,马兜铃先不背》

如果你觉得看不懂,还有这篇文章,来自中医药导报《美国中医专家质疑反驳中药肝损害调查结果》。

如果还有人说中药是不是天然无毒副作用?再看看这篇文章《中药有没有副作用?》

不过我觉得如果很有这种问题的人智商是不足以读完这么多文章的。

最后,我想在老范的结尾上再加一条:

其实还有一条,就是利用你的信息不对等(俗称无知)。

这个地方一点歧视的意味都没有,而是这个社会的信息爆炸,导致每个都被自己的“信息茧”包裹,在自己熟悉、感兴趣、相信的领域里转圈圈。

打破自己的“信息茧”,对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才是生命”。

本文来源为归朴,作者/党思捷

301医院专家回应”马兜铃酸致癌“: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来源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最近发表在Sci Transl Med的题为“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与台湾和整个亚洲的肝癌广泛相关”【Ng AWT, et al. 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implicated in liver cancers in Taiwan and throughout Asia. SciTransl Med. 2017;9(412)】的论文,迅速在互联网上“转化”为“亚洲地区肝癌高发可能与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关”,并进一步“转化”为“有毒的中草药千万别乱吃!”。

其实,这篇文章并没有提供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更没有中药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研究者只是通过外显子测序,发现接触过马兜铃酸中药的患者肝癌组织中有较高频度的基因突变,推测肝癌的发生可能与马兜铃酸有关。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⑴ 基因突变不等于癌;⑵ 含马兜铃酸中药-马兜铃酸-基因突变-肝癌的内在联系如何不清楚,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马兜铃酸有肾毒性,慎用含马兜铃酸的药材

马兜铃酸有明显的肾毒性,急性中毒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中毒可导致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并增加泌尿系统移行细胞癌的发生率。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会导致人的肾盂癌和输尿管癌,马兜铃酸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高级别的第一类致癌物之中。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马兜铃、广防己、天仙藤、青木香和细辛等)或中成药(如过去的龙胆泻肝丸、冠心苏合丸等),即使停药,在数年后仍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肾盂、输尿管、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因此,在临床上要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及剂量与疗程,慎用、少用、尽量不用含马兜铃酸的药材。

正确对待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现在社会上有二种观点,一是中医什么病都能治,中药无毒无害;二是中医不科学,中药副作用很大。

笔者的观点是中医中药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恶的! 不能因为部分中药中含有马兜铃酸等有毒物质就全盘否定中药甚至中医。

中医药使用的原则是“辨证论治”,如药证相符,则可能见效;如药证不符,则可能无效;如药证相反,则可能有毒副反应。没有哪个药能够治疗百病,也没有那味药能够大剂量长期服用。长期大剂量使用任何药物,都可能出现药物毒副作用,这属于不当用药,而并非药物本身的问题。砒霜是剧毒物,用好了可以治疗白血病。维生素A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物质,如妊娠期过度应用可致胎儿畸形。

药物性肝损害、肾损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药物的适应证及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剂量、疗程、配伍以及患者的年龄、原发病、基础器官功能状态等而错误使用。

大家需要做的不是拒绝应用中药,更不是诋毁中医中药,而是应该提高中药的品质,按病证合理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以减毒增效。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全军肾脏病研究所、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谢院生 陈香美

文源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作者谢院生、陈香美

反伪科普:西药一直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重灾区

■ 来源丨新浪微博

我们去国家药监总局官方网站,看看历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做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监测网络的不断完善,不良反应的报告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历年不良反应的比率基本稳定。现以2015年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为例:

西药化合药113.238万份,中药24.1854万份。西药对中药 81.2% VS 17.3% 。

占据全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17.3%叫重灾区?那么占据81.2%的西药化合药叫神马浮云?

◆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类别分布

这里有几个关键信息,我们需要知道:

1、不良反应: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的超剂量用药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2]。

2、中成药(含中药注射液)70%是西医开出去的,而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组织的西医使用中成药现状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临床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率最高达4成[3]。

3、我国西医几乎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中医教育培训,只是随意囫囵个一年就可以给病人开中药了,这造成西医使用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率高达4成。

4、绝大多数中药的使用讲求辨证论治,不依据中医理论使用中药,属于非正常用药,这种问题不应当归入不良反应。但这点在现实中,监测网络很难甄别案例是否“辨证论治”(也没有相应具体条项规定约束西医上报时要给予辨证论治的书写)。所以,只要没有严重的问题,西医上报的基本都予以采信。

5、最不受中医待见,几乎都是西医开出去的中药注射液报告有12.7万例次,占中药不良反应里面的51.3%!如果不算这部分,中药只占 8.43% 。

小结:所谓的中药不良反应占17.3%,里面最少35.9%以上还是西医的“贡献”!(无中药成药数据,暂取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所占率 x 西医使用率),里面还包含有大量不应该归为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

就算这样,加上西医的不当使用,中药不良反应还是不到西药的1/4!!!

这就是伪科普说的不良反应重灾区?!呵呵。

81.2% VS 17.3%,甚至是8.43%,中药好危险啊!伪科普们怎么还呆在中国啊?回泥们的国家去普度泥们国人吧,告诉他们中医药是不良反应重灾区,告诉他们81.2%有多么微小,17.3%又有多么可怕啊。

有人会说A:“西药监管很严,但中药拥有特权,中药监管很宽松、准入门槛很低,大量的不良反应报告根本没有进入监测网络。"

呵呵,不良反应,无论中药还是西药,在我国都同属一个监管机制监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同一个监测网络。何来中药松西药严的说法?依据何在?证据何在?就靠嘴巴随意说?

有人会说B:“西药使用频度高,自然不良反应案例就高,中药使用频度小,不良反应案例就少。要看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药就是不良反应重灾区!”

这个说法在网络伪科普的不断造谣里,甚得中医黑们欢心和传扬。众所周知,当一个人说了一个谎话,就需要用下一个谎话来圆。上面这个就是了。

1、西药使用频度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中药是不良反应重灾区,这是基本逻辑问题。

2、不良反应案例少,恰恰说明中药不是什么不良反应重灾区。说重灾区当然以案例数量来论,哪有以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低来论是否重灾区的道理的?

飞机事故死亡率高=飞机是交通事故重灾区?这逻辑能力,估计初中毕业都够呛。

3、西药使用频度并不比中药高。

使用率的多少,一般是看用药频度DDDS(使用年总用药量/每日规定剂量)

在没有全国全部药物DDDS以及同家医院中西药物DDDS对比的数据下,我只好调取西医三甲综合医院的抗生素TOP10(头十名)DDDS和西医三甲综合医院的中药饮片TOP10~40作为比较。

众所周知,我国西药频度最高就是抗生素。全世界要求抗生素占全部药物的25%以下,我国要求是“力争控制在50%以下”[4],可想而知,抗生素作为我国西药用药频次最高类别药物是没有异议的(也符合临床事实)。

【中药饮片DDDS】

北京天坛医院2008-2012年TOP10 [5] 总计 2156610 ,平均每味中药DDDS为43132

北京肿瘤医院2002~2005年TOP40 [6] 总计 2632136 ,平均每味中药DDDS为16450

【西药抗生素DDDS】

2010年5月~2011年4月北京65家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TOP10 [7] 总计10483319(整治前),平均每家医疗机构为161282,平均每个抗生素药为16129。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2011年~2012年 TOP10 [8]总计DDDS为138861,平均每个药DDDS为6943。

由上数据可见:

a、从药物使用频度来看,中药TOP10完全是西药无法企及的

b、把西医院的中药DDDS的TOP10扩大为TOP40,拉低平均值。同时,基层西药TOP10加上滥用的,西药DDDS才能比较接近中药。

c、住院部西药用药频度更是无法和中药比。

小结:中药使用频度高,不良反应事故少是有大量数据支持的,符合临床日常观察,是铁一般的事实。

伪科普们说的“西药使用频度比中药高,所以西药不良反应才比中药多”是一派胡言,无耻造谣!

注意,我这里特意:

a、选择西医院的中药饮片DDDS(中成药、中药注射液DDDS根本无法和中药饮片比),而不选用中医院中药饮片DDDS。

b、 为了拉低中药饮片的DDDS, 选择TOP40味中药的DDDS,没有截为TOP10。

c、选择基层医院整治管理抗生素前的数据,基层使用抗生素的量远非三甲医院能比,就是为了提高拿来比较的西药DDDS。

d、拿出西医三甲医院住院部的抗生素DDDS作为对比

这时,或许有人会说C:“就算中药使用频次高,不良反应事件少,也不能证明中药不良反应率比西药低!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率就非常高,要拿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我们才服”。

呵呵,不是说好了用了现代科技研发,制作,检验的药都不算中药吗?拿这个标准,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高的中药注射液属于西药啊。怎么说起不良反应就算中药了?不要那么双标好不好?哈哈!

就算是中药注射液属于中药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中西药物的不良发生率。

因为药物各自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很大,比如更昔洛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9],深度镇静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10],化疗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是百分百。如果拿化疗药的百分百不良反应发生率来说,肯定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拿西药使用频度最高的抗生素作为西药的代表,来对比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中药注射液,让大家看看究竟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要知道,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往往高于中药传统制剂哦[11]。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TOP3 [12]

清开灵注射液 6% 、康莱御注射液 5.33% 、生脉注射液4.67%。常用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 [13]。

西药使用频度最高的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竟然比“基本是西医开出去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中药注射液高出一倍!!不良反应孰高孰低,谁更安全,一目了然。

这时,或许有人会说D:“你那些DDDS数据、医院统计不能说明问题。看看全国销售总额,西药销售总额的74.2%,其次为中成药类占14.6%,中药材类3.6%,医疗器械类占3.4%。和我国不良反应中西药物比率基本类同。这才是真相!”

售额是指销售件数还是销售金额?拿药物销售金额统计比例来对比药物不良反应比例?这真是科学真理对比法啊!这逻辑真是无敌!哈哈哈哈哈哈!

这样的打滚式胡说八道,我都懒得理,老百姓说的看病贵,贵是指绝大多数都是西医开的成药,还是绝大多数是中医开的中药,大家心中有数。

这时,或许有人会说E:“中药肾病,举世瞩目。就是中药里的马兜铃酸造成的,马兜铃酸肾毒性极强,只需要一丁点就对肾细胞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台湾肾病率高达12%就因为这个!还有龙胆泻肝丸造成多少人肾衰啊。怎么能说中药就不是不良反应重灾区?

1、不良反应的定义都没搞清楚就不要扯不良反应,更不要说什么重灾区了。

2、所谓的中药肾病,连权威期刊柳叶刀都看不过去,刊登反对这个蔑称的文章。

3、脱离剂量讲毒性就是耍流氓。日常的紫外线也对我们的皮肤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我们都晚上才出去吗?我们拍拍手,也会对手上的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我们做植物人,不动可好?要说有毒,拜托拿出中毒最小剂量来。要说不可逆的损伤,拜托说清楚损伤层级来。

4、发达国家肾病率11%,台湾高出1%,高出好多啊!而且那就一定是因为中药造成的~呵呵

5、龙胆泻肝丸早已回归传统,不再使用中医界一直反对的、含有马兜铃酸的、近代才出现的关木通(这点是伪科普们千方百计要隐瞒的)再一次说明,传统用药的安全性。

6、至今我没有发现一例所谓中药肾病是合理使用中药造成的,所有案例不是语焉不详就是明确的不合理使用。

参考与引用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015年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2]不良反应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http://www.sda.gov.cn/WS01/CL0748/51356.html

[3]中新网北京4月13日电 http://www.chinanews.com/jk/2012/04-13/3818145.shtml

[4]卫医发[2000]431号《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5]“北京天坛医院2008-2012年小包装中药饮片使用分析”范震洪,赵志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 21(6):118-120

[6]“我院2002年~2005年中草药应用分析”郭继红,张艳华《中国药房》, 2006, 17(24):1874-1877

[7]“实施专项整治前后北京地区65家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马书田,刘利珍,朱宏伟,王红梅《中国药房》, 2014(6):487-491

[8]“2011年~2012年某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朱辉德,郑志伟,林静容,郑滢《中国医药指南》, 2013(25):43-44

[9]“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孙佃军《重庆医学》, 2011, 40(13):1307-1308

[10]“深度镇静麻醉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郑军,韩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19):2922-2924

[11]“中药的不良反应与上市后再评价” 陈如泉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5(1):5-8

[12]“比较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唐卫峰 《医学信息》, 2015(18):193-193

[1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研究:7种抗生素不良反应调查分析”王建刚,王永铭《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990(S1):44-54

本文来源为新浪微博,作者/芋头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