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真假大讨论:强调避开寒凉是保命还是要命?

文 / 中医家
2019-05-21 12:04
阴阳真假大讨论:强调避开寒凉是保命还是要命?

本文为日前引起小范围热烈讨论的一篇文章,作者认为“一般中医很机械的认为接触寒凉多了,你就会构成肾阳虚,内外相应,寒从中生,实际恰恰相反”,此为“外寒内热(阳盛格阴)之症”,是“现代中医忽略人体内外的资源转化,从而形成的辨证错误所导致的普遍问题”,直指一味进行扶阳的弊端。

郑钦安先生曾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之真假当如何辨识?欢迎诸君阅读本文留言讨论。

编辑按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中多了空调,夏天也能喝到寒水。对于中医来说,即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中多了“寒气”。按照传统的中医理念,基于古代没有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一贯的认知就是身体会变得寒气重。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其模糊,且完全脱离人体脏腑工作机制的认知。

我们人体需要的能量时刻都在与自然界进行交换,这个“交换”是我们进入误区的核心。我们人体对外物有一套转化机制,在这个自然界,你所能接触到的任何寒凉之物,它在没有经过人体转化之前,都属于“外寒”。这些外寒在进入我们身体之后,如果身体不能正常转化,它就会成“外邪”,中医称之为“毒寒”。毒寒就是中毒,与其它中毒的本质并没有区别,都是一种不属于身体内部元素的侵入。

以下内容,专业的可以多看岐伯所述,不专业可以跳过看我所述。我讲的都很白话,是你可能基本接触不到的论点。而恰恰这种重要的论点,往往已经被我们大多中医所忽略,它将直接让你的调理变成一种伤害!

岐伯曰:“肾中水虚,不能制火,因外寒相激而火发也,人生五脏非火,无腑非火也,无不藉肾水相养。肾水盛则火藏,肾水涸则火动,内无水养则内热已极,又得外寒束之,则火之郁气一发,多不可救”。

按照现代的观点,因为额外大量的冷气接入,我们的身体会变得非常寒凉。这个观点没有错,但它忽略了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转化。对外寒的转化是我们胃负责的,不管你是吃寒性的东西,还是空调外寒,一旦不能转化,首先遭罪的就是胃。而一旦胃不能转化,你就中毒了,因为这个外寒成了毒寒。这种身外之物,它不会与我们任何脏腑相合,不会归经,它会四处游走,停到哪里凉到哪里,痛到哪里。最要命的是,它不仅构不成我们内寒之气重,反而会导致我们内热更甚。

中医的诊断向来是以身体内部的真实状态为主,不是你怕冷就可以定论为阳虚的。一般中医很机械的认为接触寒凉多了,你就会构成肾阳虚,内外相应,寒从中生,实际恰恰相反。只要你接近寒凉后胃会明显不适(不包括那些长年嗜睡并且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真寒体质),就说明你已经失去了对外寒的转化能力,此时你的肾水无源必逐步的消竭。加上外寒的相束,你会变得很燥热,心脏会明显的逐步出问题。即使你非常怕冷,你也会感觉到身体内部的燥热有种不可控制的趋势。这便是中医说的外寒内热(阳盛格阴)之症。

真正的寒气重即内寒之症,由于我们的肾水泛滥而造成的阳气受制,即肾阳虚。人会因此变得没有欲望,没有动力,嗜睡怕冷,全部符合你才叫肾阳虚,怕冷却心烦气躁、欲望强烈,那绝对不叫阳虚。现代人真没有几个肾阳虚,大多呈现的寒象都是内热之极产生的一种假象,被水平一般的中医看见冷就直接定位阳虚。他们除了身体呈现的假寒以外,无不是心烦气躁,欲望强烈,各种痛症炎症,而这些症状全部都是阳气得不到收敛的表现。我们把病情特别严重的小朋友家长都拉到观察群,发现他们几乎全部从小不给孩子碰寒凉,还刻意的补阳,而这些孩子大多都是一身顽疾(抽动症、癫痫等明显收不住的症状),长年生病情绪暴躁,因为孩子都是很缺肾水的,你不给反而还制它,最终多半会良成大祸。(如果你对此持疑,公众号内有一篇旅行记录,关于一个未满月的婴儿历练,他的第一站是高原地区。)

岐伯曰:“寒乃假寒,热乃真热。内热之极,外现假寒之象,此心火之亢也。火极似水,治以寒则解矣。热乃假热,寒乃真寒,下寒之至,上发假热之形,此肾火之微也,水极似火,治以热则解矣。”

真寒假寒,是我们现代中医遇到的最大问题。由于自媒体不负责任的传播、捏造一些肤浅的认识,导致我们几乎全民病态。我们现代的生活环境远比古代复杂,我们多了很多古代没有的情况,像我们平时大量喝冰水,吹空调,这是古代不可能产生的现象,即意味着我们的辨证比古代复杂的多。如果我们脱离了人体与自然界的能量交换机制,我们会一直走在相反的方向,看似解决的问题实际是促使肾气(自愈力)放弃了抵抗,转入更深层次的病态。其实可以很直观的判断,你每次看似解决了问题,但之后出现的问题一个比一个重,这样的现象必然就是走的反路(抑制肾气)。因为人体的重病形成的前提是累积,不累积没有可能自生重病。

中医常说“肾恶寒”,实际上就与脾恶湿一样,因为脾是湿土,它才会恶湿。而肾属水,特性为寒,肾恶寒是自求平衡一种说法。也就是说,肾在它状态还是正常的时候,它是需要暖的,因为它的本征态还是寒的,只有暖它才能达到平衡。当你的肾水已经开始匮乏,就意味着肾的本征态(原本状态)就已经开始偏离了,因为你已经开始缺水了,它开始从寒偏向热了,此时如果你在用“肾恶寒”来做标准,那么你最终会让你的肾水全部消竭。我们古人很多观点都是基于脏腑正常的时候阐述,而不是在阐述病态。(例如养生四要说冬食热,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如果你脏腑本来的状态已经偏离,这个就已经不适用了,因为你脏腑的需求不一样了)

当我们的肾水开始匮乏,外部唯一能够补充的都是外寒。因为肾属水,特性为寒,肾水即所谓“内寒”,它是一种与内热相济,而自生平衡的元素(我们的身体是无数由局部平衡而形成的大平衡)。当你开始内热,内生炎症,心烦气躁,你还不能补肾水,要么就是你自己被误导,要么就是你的胃已经不能转化外寒了。而一旦你不能转化外寒了,就说明你的胃已经严重出问题了,外寒不能转为内寒济肾水,你的身体内热就会持续加重,直到热极生寒(很可能这个阶段你的心脏已经开始明显异常),即使是盛夏你也得穿秋天的衣服。甚至于一个水果,一阵寒风就能把你吹进医院。(这是很多长期扶阳者的真实写照,他们往往被表面的假象长期蒙蔽,一直认为自己是正常的)

胃处于这种状态基本就可以归类为胃寒了,我们的胃其实本来是热的,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适当”摄取寒凉不仅可以保持消化系统的舒适,也可以合理的为肾水提供资源。由于现代生活的不节制,大量的摄取寒凉让胃变的负重不堪,从热转凉。到了胃寒的阶段的,你的处境就会非常尴尬了,胃寒你就只有吃热的,而一旦吃热的就更伤肾水,而吃寒凉补肾水你的胃又没办法转化,更加受不了。没有合理的调理,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就是身体的微妙之处,从各个角度都让你节制,一旦摄取过量,任何的东西都会破坏你的平衡。(还有一种更加糟糕的状态就是胃过热,它不仅仅是不能转化外寒的问题,它会杀尽一切你摄取的资源,即:“胃热杀谷”。这类人普遍偏瘦而吃不胖,因为你吃再多也基本等于没怎么吃。)

岐伯曰:阴病昼轻夜重。雷公曰:何谓也?岐伯曰:阴病昼轻夜重,此阴气与病气交旺,阴气未衰也,正与邪争,尚有力也,故夜反重耳。昼则阴衰矣,阴衰不敢与邪争,邪亦不与阴争,故昼反轻耳。雷公曰:邪既不与正相战,宜邪之退舍矣,病犹不瘥,何也?岐伯曰:重乃真重,轻乃假轻。假轻者视之轻而实重,邪且重入矣,乌可退哉。

我们现代大多人都迷在一成不变的中医养生思维里,加上文献重添油加醋的个人理解,可谓掌握的知识都是不伦不类。我们身体的调理,其目的非常明确:“恢复人体的本征状态”,即清净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我们现代太缺乏全局观,对于一个局部的症状状态关心远远大于整体状态的长期发展趋势。要明白,我们的身体不会无缘无故生重病,一切重病都是你身体累积到一定的结果,如果说你的调理每次解决了你的痛苦,但长期却给你带来更多更严重的疾病,那么你的调理(或者养生)必然方向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些调理都是在帮助你的邪气(病气)对付你的自愈力(正气),中断了你自愈力对抗疾病的反应。从以上歧伯描述的你可以深刻的理解这一点,帮助正气你的症状会加重后消失(一般是重症),因为这里会有一个攻病的过程,而帮助邪气你的症状消失是最快的,因为正气退避,冲突停止,重乃真重,轻乃假轻,病再入三分。(高强度合理的调理方案,一样可以做到很多症状直接消失)

以上歧伯所述,我特地引入阴症的问题,它直接证明了我们现代大多的调理都是方向都是错的。歧伯阐述的是一般情况下,阴病是白天轻晚上重,因为晚上有阴之力相助,与自愈力(正气)相合而与病气相争。以最重要的感冒状(感冒状是病情在各个阶段康复的重要特征)来说,对于现代人的普遍体质,它绝大多数都是一种白天轻晚上重的症状,此为歧伯说的阴症,而我们现代常规的做法都是扶阳,比如艾灸,艾灸这种纯阳之物等于直接杀了阴气,所以你的症状每次看似退却,但实际上是病情更加严重了,影响非常之深远。可以负责的说,从小就长期艾灸的小孩,没有一个逃得过重病的命运,从他不再感冒发烧开始,你会明显发现他的整体状态已经不是你能轻易控制了。(真正内寒体质,阳虚体质,他会经常的感冒,但特征是白天重晚上轻,与现代完全相反)

由此我们再延伸出现代所谓以现代空调冷气为方向,而产生阳虚(寒气重)为诊断结果的中医调理,究竟长期给你带来了什么?我想这一点你心里应该很清楚(这种调理往往会让你一生避开寒凉,深入到一定阶段,甚至夏天洗碗只能碰热水,一个正常人应该如此吗?)。而从侧面来说,古中医非常重视的人的情绪,因为情绪可以更加直观的呈现脏腑的真实状态,你是否感觉到,当你经过这些扶阳的调理后情绪更加的异常?甚至于难以压抑后直接让整个团体氛围变得紧张?这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心态吗?一个正确,合理的调理方向,必然是可以让你情绪逐步平静(五脏归位必心平气和,这是中医理解人体的本质),症状逐步消失,症状可以深藏,但情绪状态你是绝对心知的。错误的就是错误的,隐藏的再深也逃不过时间的检验。你自己时间不够,你可以去检验一下别人。

以上,我们从最根本的角度出发,现代人的问题全部出在肾,而问题的解决全部在胃,一个是安抚身体内火躁动的要素,一个是提供安抚资源的要素。通过中医药来解决胃的问题是很艰难的,因为它无法同时兼顾两种相反的状态,必然需要多个阶段的调整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实际上它还不如其它中医调理介质。中医并不是草药文化,复兴中医不是复兴草药,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如果中医还主用草药这种原始介质,真是太脱离中医万物共振(中医万物皆可为药,因为万物都有它的频率)的核心思想了。

这篇文章重点在于,现代中医忽略人体内外的资源转化,从而形成的辨证错误所导致的普遍问题。我们只是阐述问题的现象与原理,而方案我们已经融合在调理终端。实际上随着调理的时间,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的胃开始不怕凉了,此时你一定注意,不要刻意的避开寒凉。在胃的承受范围内,你可以适当的摄取(但千万不要贪,更别吃一些莫名其妙的混合物),这样才能更快的提升你的肾气。若不如此,你将永远无法脱离调理,因为你从生活上已经离阴偏阳,必然无法靠自己守住你身体的平衡。特别在这个天热地燥,容易让人心烦气躁的时代。

关于扶阳派:扶阳派盛于清末,流传至今。清代是我们华夏文明少有的寒冷期(小冰期),整个自然界的气场都是阴盛阳衰,人们是毫无斗志,缺乏阳气,全民嗜睡。因此扶阳是顺应天道,历代中医调理的大方向都是以天为主(例如金元时期的调理方向主要就是滋阴与寒凉),这是中医天人合一的根本。而我们现代几乎是活在温室里,整个自然界持续变暖,如果我们还要去扶阳,在天这个角度已经脱离平衡,天人合一基本成了一句空话。而我们现代生活环境之复杂,我们很难像古代根据时代纯粹的做一个扶阳派、滋阴派、攻下、扶土、寒凉派,因为我们的身体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界影响。如果此时我们还忽略人体内外转化机制,长期必然将形成全民重病的趋势。


阴阳真假大讨论:强调避开寒凉是保命还是要命?


声明:本文经授权转载于公众号“辨易”,作者/给老天打工的人,编辑/陈剑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本平台转载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