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乾构教授:百病皆由脾胃衰
世界医疗网(北京)李海清报道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李乾构教授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不论外感内伤疾病,皆与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
脾胃居中土,是脏腑的中心,与其他脏腑关系很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古代医家把这一因素和发病的关系高度概括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发病学的基本观点,同时在预防疾病方面又提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基本观点。可知人体的发病与否,尽管与外邪有关系,但其关键还在于人体正气之强弱。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内因,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外因,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根据。
由于脾胃在人体生理上的重要作用,脾胃虚弱构成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关系着病人体质的强弱、疾病的转归、疗效的好坏。如肺与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生痰成饮,往往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多有明显的胃肠功能异常,如食欲不振,餐后饱胀,大便干燥等。所以,在临床辨证施治上,“固护胃气”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法则。
曾经有一位老先生辗转找到李乾构教授,他是感冒引起的慢性咳嗽,还有痰多、纳差的情况。李乾构教授介绍,因为病拖得时间比较长了,久咳伤正,他的咳嗽又伴痰多,说明很可能肺虚及脾,也就是肺气虚弱之后,可能已经连累着脾气也虚了。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所以才痰多。“纳差”,就是胃的受纳功能差,也就是食欲不好。
老先生的情况并不是咳嗽影响了吃饭,而是咳嗽日久,从肺的实证渐渐变成了脾肺气虚的虚证。因为脾的功能受到了影响,所以才导致吃饭不好、没有胃口。李乾构教授在原有止咳汤药的基础上,加入了最擅长健脾胃的“四君子汤”,目的是健脾以补肺,患者很快痊愈。事实上,对于一些常见疾病,酌情加上一些健脾胃的药,既促进了药物的吸收,又能帮助病人恢复食欲,加强了抵御疾病的气血供应,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END
值班编辑/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