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寒湿所缠,经方高手送上解决之法

文 / 悦读中医
2019-05-11 22:39
悦读中医 推送最新鲜的

小 编 导 读

很多病证,究其根本原因,会发现是寒湿为患。病多寒湿,法当温化。为什么要以温化立法?“温”与“化”都可以起到怎样的效果?如何用经方实现“温”与“化”?且看赵亮副主任医师的经验总结吧。

◆◆ 方证、药证 ◆◆

如果把中医比作是武林,那么经方就是武林至尊。经方的意义在于它的疗效,在于它的可重复性。在临床中,“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经常提到的一个学术观点,我提出了另一个观点——“药证是方证的尖端”。

如何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些关节炎的患者,包括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如果患者关节出现水肿,或者肿胀非常明显的时候,什么药最起效?我通过大量的验证发现,最有效的药物为知母。《神农本草经》云其利水消肿,所以在临床中遇到关节肿胀特别明显的患者,用知母30~60克,它会以最快的速度消肿。如果患者背痛严重用什么?桂枝。大剂量使用桂枝30g,加上附子,通常患者疗效非常好。又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中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但是也会发现一个问题,使用之后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在方中加上另外两味药,那么立竿见影。什么药?生石膏和生地黄,这两味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曾经把甘草泻心汤去掉,单纯用这两味药,患者的效果一样非常好。因此,我提出“药证是方证的尖端”。

临床中,药是随着证而改变的。比如说,柴胡桂枝干姜汤,在这个方子中,我做了很多的变通。如果患者口苦明显,黄芩可用到30克;如果是一个怀孕的患者,原方中的天花粉换葛根;如果患者颈部僵硬,天花粉也替换为葛根;如果患者大便稀烂,可能用煅龙骨、煅牡蛎;如果患者口干明显,可能用的是生牡蛎;如果患者小腹怕冷、闷痛,可将桂枝改为肉桂。临床中一个方的变通直接决定了疗效。

◆◆ 为什么要“温”? ◆◆

温化的理论基础“温”,为什么要“温”?

从出生到生命的结束,阳气是一天天减少的。养过孩子的人可能都有一种感受,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个火炉一样,身体非常烫手,经常出汗。很多家长想请我帮忙给孩子治一治出汗,我说不要治,因为孩子本身阳气就足,阳气足必然推动津液往外泄,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不是所有的汗出都需要治。而很多老年人的身体则是冰凉的。另外,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特点,很多小孩子发烧经常烧到40℃以上,而很多老年人烧都烧不起来。

所以,人的一生,阳气一天一天走下坡路,而阴气一天一天上升,直到生命结束,阳气离开人体,阴气达到最顶峰。但是中间有个交点,男子40岁、女子35岁,这个时候恰恰达到了一个阴阳平衡的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少得病的原因。

从出生到生命结束,阳气在一天天减少,为了能延长寿命,唯一可做的就是固护人体的阳气,减少阳气的衰亡。因此,我提出温法的治疗。

◆◆ 为什么要“化”? ◆◆

当人体阳气不足的时候,体内会形成寒湿。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寒湿除掉。临床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干咳无痰的患者,很多人会按照阴虚燥咳进行治疗,可能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因为干咳无痰只是一种症状、一种现象,其本质不一定是阴虚,我们需要做的是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干咳而言,今时之人多寒湿为患,寒饮内伏不化,自然干咳无痰,并非体内阴虚缺水。这就像冬天你去哈尔滨看雪,那里冰天雪地,并不缺水,但你却感觉异常干燥,甚至口唇干裂,究其原因乃是寒则收引,寒冷则水凝固为冰,空气当中水蒸气减少,自然觉得干燥异常。但临床还要注意,若体内寒饮内伏不深,阳虚不甚,尚可化饮为痰,亦可出现咳痰清稀或白色泡沫痰。所以说,干咳无痰或咳痰清稀皆为现象,究其本质乃寒饮内伏。在临床当中,我治疗咳嗽通常用以下3个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有热加石膏,无热就不加。这个就是化法,病多寒湿,法当温化。

读罢文章,大家是不是对温化治寒湿病证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赵亮老师多年临证经验的总结,更多关于“经方温化”的论述可以在赵老师的新书《经方温化发微》中看到哦~

《经方温化发微》创新性提出“药证是方证的尖端”的学术观点,系统阐释温化寒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经方临证实录进行验证。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论述经方温化理论,包括温化溯源、温化立法、寒温之辨、温化治法;中篇为经方温化临床,分上焦、中焦、下焦进行论述,涉及32种病证,并附有精彩医案;下篇为医话,主要为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不乏一些独到见解。本书内容翔实,语言清晰明了,对经方临床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你知道经方临证也可以简单、有趣!

中医书院预售中,原价49元,预售价39元,截至5月20日

倾力推荐!

32种病证,65个实践案例,带你领略经方温化理论临证之奥妙。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