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读!名医李赛美讲透《伤寒论》16首养阴方
在《伤寒论》中,仲景以经方加猪胆汁入药,猪胆汁起什么作用呢?
竹叶石膏汤与白虎加人参汤都是养阴方,两者作用又有何不同?
小建中汤和桂枝汤中的芍药与甘草相配有什么功效呢?
有医者云"伤寒法在救阳",《伤寒论》你又真的读懂了吗?
今天,跟小师妹一起听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李赛美教授为我们讲授《伤寒论》中的养阴大法,都是干货,学中医,一定要看!
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六经病以风寒之邪损伤阳气为主,其寒化证居于多数,但细观仲景临证辨治,其并未忽略养阴法之运用。
《伤寒论》所载113首方剂中,兼有养阴作用的方剂占16首,可见养阴治法亦为仲景所重视。因此,《伤寒论》温阳与养阴二法相辅相成,各有所宜,临证之时,不可偏废。
1
养阴清热
阳明为水谷之海,乃多气多血之经,主燥热之化。邪气内入阳明,易化热化燥,表现出里热燥实之象,同时阴津易被灼伤致损,临证以清实热、存津液为治疗之法。
阳明热盛,耗气伤津,导致身大热、大烦渴不解、汗大出、脉洪大、舌红少津等症,以白虎加人参汤养阴清热,益气生津。
若邪热渐退,余热未清,气阴耗伤而致少气懒言、心烦口渴、低热不退、气逆欲吐、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虚细数等症,则治以竹叶石膏汤清热养阴,益气和胃。石膏清热,人参养阴,故养阴清热则擅用人参与石膏配伍。
2
养阴降火
少阴心肾乃人体水火阴阳之根本,若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机体处于“阴平阳秘”之康健状态。病至少阴,主要病理机制为心肾虚衰,水火失济。
在此阶段,寒化证居多,然热化证亦不少。若素体阴虚,邪入少阴从阳化热,内灼真阴,使肾水亏虚于下,心火独亢于上,则形成心烦不得眠、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之少阴热化证。
当此之时,治以黄连阿胶汤。方中黄芩、黄连清泻心火,阿胶、芍药、鸡子黄滋补肾阴,共奏养阴降火、交通心肾之功,诚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理论之具体运用。
3
养阴利水
阳明经证误下伤阴,或少阴阴虚内热,均可并发阴虚水热互结之证,而出现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等症状,治以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
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渗湿利水泻热,滑石清热通窍利尿,阿胶滋补真阴。诸药相伍,利水而不伤正,养阴而不恋邪。
临床阴虚兼夹水热互结之证甚为常见,当此之时,清热利水则更增阴津之虚,滋补阴津则有碍水邪之化,治疗颇为棘手。
猪苓汤在清热利水之品中掺用甘平之阿胶,既可滋补已虚之阴,又可规避伤阴之弊。
4
养阴润燥
病至少阴,如若肾水不足,邪从热化,可致虚火内生循经上扰,出现咽部疼痛、胸满心烦等症,对于此等阴虚内热之证,治以猪肤汤滋阴润肺,清热利咽。
若胃有燥热,脾运受制,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偏渗于膀胱而不得濡润于肠道,则可出现大便干结、小便频数之脾约证,治以麻子仁丸养阴润肠通便。
若津液内竭,燥屎结于肛门,便意频繁但欲出不能,因势利导,外用蜜煎方以滋阴润燥通便。猪肤、火麻仁和蜂蜜既是药物又是食物,在运用养阴润燥治法时,可选用药食两用之品。
5
养阴缓急
太阳病当以汗法解之,方属正治。若误用下法,耗伤阴津,筋脉失养,出现小腿肌肉拘急疼痛,屈伸不利,则治以芍药甘草汤养阴缓急止痛。
若中焦虚寒兼有少阳枢机不利,出现腹中急痛者,则治以小建中汤。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其重用芍药以增化生阴血之力,加用饴糖以增补虚缓急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养阴缓急之效。
上述两方,均用芍药与炙甘草相伍为用,以求养阴缓急,柔肝止痛,体现了酸甘化阴之药物配伍理念。
6
养阴反佐
少阴病以阳虚寒化证为主,如若素体阳虚阴盛而又复感外邪,则易从阴化寒,治当温经回阳。
在疾病演变过程中,亦可出现下利滑脱不止而面赤呕烦之阴盛戴阳证,治取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咸寒养阴反佐,破阴回阳救逆。
若霍乱急剧吐利后阳亡阴竭,出现吐利虽止但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等症,则治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益阴反佐,回阳救逆。
从仲景大论可以看出,在阴阳格拒之势较甚之时,擅用咸寒之猪胆汁养阴反佐并引阳药入阴。
7
养阴益气
太阳为诸经藩篱,主表而统摄营卫,具卫外之功,病则法当汗解。若风寒外袭,汗不得法,过度发汗而致阴伤阳损,则可出现身疼痛、脉沉迟等症,则治以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养阴益气,调和营卫。
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肌,疏散在表之余邪; 倍芍药以增养阴益营之力; 倍生姜以外散表寒,内和中土; 加人参以养阴益气,补汗后之虚。诸药并用,解肌祛风,养阴益气,去痛愈疾。
8
养阴扶阳
太阳风寒表证,本宜汗法解之。然平素体虚之人,发汗同时理当兼顾里虚,更忌过汗伤正。病在太阳,若发汗后表邪虽祛但又出现畏寒、脚挛急、脉微细等症,则属汗后阳虚阴损之阴阳两虚证。
此时,若仅投养阴之剂,则有伐阳之弊,若仅予温阳之品,则存伤阴之虞,惟宜阴阳并补,方乃正治。治以芍药甘草附子汤补阴扶阳。
方中芍药与炙甘草相伍以酸甘化阴,炮附子与炙甘草相配以辛甘化阳,三药合用,共奏养阴扶阳、阴阳并补之效。
9
养阴回阳
霍乱吐利交作之后,阴津大伤,阳随津脱,出现恶寒、脉微、下利自止等症,则为阳气衰微,阴津内竭,治当益阴回阳,治以四逆加人参汤。以四逆汤回阳救逆,加用人参以养阴益气。
由以上两方药物组成可以看出,在阳亡阴竭之际,擅以甘平之人参与辛热之附子配伍为用,回阳之中寓养阴之功,养阴之中助回阳之力,以达扶阳救阴之效。
10
养阴通阳
外感风寒,若失治误治,可伤及心阴心阳,出现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等心阴心阳两虚之证。此时,虽表邪未解,但里虚较甚较急,故当先治其里,予以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方中炙甘草补虚,生地黄、人参、麦冬、阿胶、麻仁、大枣养阴,桂枝、生姜扶阳,清酒煎煮以助温通之力。
本方辛温助阳与甘寒养阴相伍为用,阳生阴长,阴阳并补,养阴通阳,复脉平悸。药物剂量来看,重用生地黄一斤以养阴生津,说明在治疗心阴心阳两虚之证时,要注重阴津之来复。
综上所述,《伤寒论》对养阴法的运用颇为广泛,养阴保津之学术观点贯穿大论始终,具现实的临床意义。
仲景在养阴之时,鲜有单纯运用养阴药物者,均为视具体病机之不同,而与多种治法相兼为用,所以容易被医者忽视。但细揣伤寒宏论,仲景在注重温阳之同时,亦非常注重养阴保津。
李赛美教授在临床应用《伤寒论》的治疗方法时,不仅即重视温扶阳气,也注重养阴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