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30余年,浅谈:做医生的几点体会!(深度好文)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忠于我们的医疗事业,其次要敢于大胆地治疗,然后是善于掌握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也就是忠于医疗、敢于医疗、善于医疗,三者缺一不可。
忠于是立场,敢于是策略,善于是技术。下面谈几点体会:
第一,作为一名医生要不怕困难,敢于面对疾病,敢于治疗疾病。
特别遇到疑难重症,不能推诿,知难而退,要从思想上树立为患者解除痛苦,治好疑难病症的强烈愿望,把研治疑难病症当做我们的责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事业心”。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名像样的好医生,一名群众信赖的好医生,我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想治好每一个来找我治疗的疑难病症。每当我治愈了一例疑难的病症,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如同家梁矿一个老工人名叫郭某,今年某医院诊断为“胰头癌”,住院治疗二十余日后转回大同某医院维持治疗,在该院住院五十余天,病情日渐加重,在生命垂危情况下邀我会诊。当时患者黄疸指数80多,肝脾肿大,大量腹水,发热,吐血,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当时我用《金匮要略》的硝石矾石散主方进行治疗。
经我治疗后,黄疸指数降至6,腹水消退,食欲大增,每日能食半斤食物,精神好转而出院。出院后每日上街锻炼身体。当然此患者并不是癌症已治愈,但通过中药治疗其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以上只是我所救治的疑难危重病例之一,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做一个医生要敢于去面对疑难重症。
第二,做一个医生要做到讲、写、用三者一致。
不能讲一套(讲课、讲座、学术交流等)、写一套(写教案、教材、写书、写文章等)、用一套(临床应用时又是一套),口头上讲张仲景很高明,临床上从来不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子,我认为这是口是心非。我们应该是怎样去讲就怎样去写,就怎样去用。三者必须一致,不然总有一套是假的。我以前多次写过教材,特别是1971年所写的教材,以及备课的教案,和我临床的很多诊疗笔记均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去对照对照、检查检查。
第三,临床上最好要运用正规的方剂。
因为这些方剂是几千年来,我们前辈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所精炼而来的。当然我并不反对自拟方剂,但必须是经过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所形成的有效方剂。讲这个问题主要是告诫医者,凡病只想药性,只做简单的药物堆砌,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方剂,不但疗效受影响,给患者造成经济负担,同时还可能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一定要按步骤地进行理、法、方、药连贯性地思辨。
第四,要正确理解“古为今用”和“厚古薄今”的辨证关系。
有人认为“古方不能治疗今病”,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当然“古方不可能完全治疗今病”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的现代病在古代是没有的,如“有机磷中毒”。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分古今,谁的好用谁的。既要挖掘、继承旧的、传统的,又要创造、发明新的、现代的。深入地研究学习中医的古典著作,正是为了吸取其长处(精华),为现在服务。
第五,学习中医要善于抓纲,纲举才能目张,即所谓的提纲挈领、执简驭繁。
阴阳就是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总纲,以上杂谈所涉百余病证的辨证用方,主要是阐发在病理上的阴阳二字,药理上的寒热二字,治疗上的增损二字(增损指补泻)。
第六,学习仲景之书的方法,我自己的体会是要善于抓要害。
仲景的书是点睛不画龙,龙睛已点成,龙靠我们自己去画。仲景只是点了龙睛,不画龙身,更不画龙鳞。唐宗海、陈修园说仲景之书是“字字是法,句句是方”,就是反映他点的这个“睛”。仲景画睛不画身,言简意赅,就是留给我们机会去玩味,去体会,去画龙身。
比如,吴茱萸汤,我们要抓的要点(也就是“睛”)是“吐涎沫,四肢冷”,不管是头晕、头痛,还是肝胃虚寒的呕吐也好,只要有“吐涎沫”的症状即可用此方;大黄甘草汤的要点是“食已即吐”,“食已”就是点了睛了;桂枝甘草汤的要点是“叉手自冒心”,只要抓住这一要点,不管他是以心悸为主症,还是以出汗或失眠为主症,都可以用此方治愈。
再比如,宋金时期的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子,我临床上也常用),它所罗列到的很多的病症: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气短而咳,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举元,治哕、利,脾虚久不能愈,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这就是画了一个完整的龙,甚至连龙鳞都画出来了,但是没有点睛。此方实际上就是针对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有的人辨对了证,用此方则有特效;但有人弄错了,给肾阳衰、尺脉沉细触不及的人服用此方,导致短气不能吸入,胸憋气短,即导致“拔其本也”,拔了肾阳了,这些人就是连龙尾都没抓住,更别说抓龙睛了。张仲景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要害之处教给我们了。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macskf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