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旺盛则人长寿,总结:想补足气血,这4个方子足矣
大家都知道,从一个人的脸色方面就可以大致看出这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而平时我们常说的脸色不好,其实也就是指一个人的气血不足。
而想要气血充足,除了补,先学会别损耗,别挥霍。聪明如你,避免这些,便会省下很多气血。
1、运动不当
运动让气血通起来,但是只适合于阳气尚足但气血不畅之人,绝不适合于气血大亏之人,因为虚人阳气固摄的功能不足,运动后阳气耗散致气更虚。
现在很多人都是晚上运动健身,看似弥补了白天的运动不足,其实违反了大自然“生长收藏”的规律,只会让人的气血更受伤。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证明你运动有问题了。
(1)运动后感觉疲劳而不是轻松;
(2)月经迟来,量少;
(3)没有食欲,消化不良;
(4)情绪不稳易冲动;
(5)失眠、多梦、嗜睡,醒来脑袋昏又沉。
2、饮食不对
(1)狼吞虎咽:吃下去的每一分都算数。吃得过于粗速,不知不觉又吃了很多,没有唾液的包裹,食物大块地囤积在脾胃中,白白消耗身体的气血去消化他们。
(2)重口味:越有味道的食物越是调度消耗精气。现代人尤其喜欢重口味,辛辣过多,耗气伤神。而吃粗茶淡饭越有味道,才是身体强健,元气足的表现。
(3)不吃五谷:很多时候,我们是最先舍弃的,往往是你最不该舍弃的东西。比如,五谷。「五谷为养」,最养精气神,也最养气血。
3、情绪不良
不良情绪,对人体气血消耗是最大的。要知道,我们每个起心动念,谋虑也好,忧思也好,生气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消耗气血。
修行人修什么?
修的是心,他们的法门说到底是静心的法门,六根清净,说到底是一个减字。
4、生活节奏太快
现在人什么都讲快,成名要快,吃饭要快,坐车要快,说话要快……要知道,快就要剧烈的消耗能量,后果必定是死得也快。
所以应该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这才是一种蓄积能量的状态,才能够把气血养回来。
1、调脾胃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疗血证必须重视调理脾胃。
推荐——调理脾胃臂单举
动作要领: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开,仰头看右指尖片刻。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
好处:这是《八段锦》的动作之一,功在强健脾胃,尤其适合焦虑、饮食不规律的人常常练习。
2、养肝血
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
此外,“人卧血归肝”,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因此,切忌生气、熬夜,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
推荐——搓手心
动作要领:两手伸直,手心相对,上下搓,前后揉,然后两手做「负阴抱阳」的动作——右手包着左手。
好处:搓手心是最简单实用的养血保肝法。从经络的角度来说,手掌心有心包经的劳宫穴,是主血的,手心搓热后就有活血的效果。
3、补气血
善于补血的食物有很多,比如莲子、红枣、核桃、龙眼肉、山楂等,将这几种食物拿来泡水喝,可以帮助通气血,还有补血安神的作用。
推荐——知坤 坤龄饮
其中阿胶、大枣、蜂蜜:促进造血功能,补中益气,美容养颜,暖宫祛寒;人参、山药:大补元气,安神益智;茯苓、芡实、益智仁:健脾养胃、祛除湿气;百合、鸡内金、砂仁: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
几者合理搭配,相辅相成,可有效改善气血不足、面色暗黄、气虚乏力、头晕心悸、月经不调、宫寒痛经、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4、远寒邪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会让血液瘀滞,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极易导致关节病变、肠胃不适或诱发咳嗽。
寒邪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受凉,如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等;
二是从饮食中来,主要是进食冰凉的食物,如冷饮、冰镇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