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释编!(涨知识)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中国医药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与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持健康、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几千年来,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由于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着某些不足,治疗疾病的有效经验不能上升对临床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更无法完成从经验到理论的循环往复,因而阻碍了这些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提高。唯有我国的传统医学历尽沧桑而不衰,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经受了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反复的检验,并日益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且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为维护和增进全人类健康福祉做出了新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普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特将教材中的中医名词术语释编,供有志于中医的同仁们参考,不妥之处,敬请原谅。
1、什么是中医学?什么是中医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研究人的生命、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融合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说明生命的规律,构建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学的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生物学的基本特征。
人不仅是自然人,同时还是社会人,人不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但社会的变化可以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过程。
中医学具属自然科学属性,同时也具社会科学属性。
中医学除了古哲学思想外,还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农事、生物、矿物、植物、军事、数学及酿造、冶炼技术等多学科知识。
可见,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与我国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学科,属于世界东方的传统医学。
2、什么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的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科学规律而构成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唯物观和辨证观的深刻影响,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学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即后世称之为四大经典)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个中形成的条件:
(1)为医疗实践的长期积累
人类自有生产活动以来,就开始了医疗实践活动。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在公元前21世纪,人们对疾病的病名就有了认识,并具近代医学疾病分科诊治的特征了。
殷商时期,就发明了酒及汤药。还应用“毒药”来治病。
西周时期,为部分疾病确立了专门的病名。
春秋时期,针灸和药物是医者最常用的方法。
战国时期,扁鹊等专业医师出现,加速了医学知识的积累。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2)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快速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道、墨、法、阴阳家等众多学术流派,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如:
道家倡导的“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思想,对中医养生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提出的“自强不息,仁义精诚”思想,对医者的修身及医德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力。
兵家提出的“修道保法,谋略多变”的用兵之道,对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确立,具有一定影响。
特别是当时推崇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古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本原和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作了深刻的揭示,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使散在的、零碎的医疗经验逐步条理化和系统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3)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天文、历史、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及冶炼、酿造技术等也有诸多创新,对当时的中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天文知识对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医学模式的形成。
气象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到中医学的病因学说及治则理论中。
农学知识与中医药物学的产生和发展。等等。
可见,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医学的高度渗透,为今天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
4、形成的标志
先秦两汉时期相继出现的四大经典著作,分别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辨证、治则治法、药物学等方面,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于:
(1)《黄帝内经》
该书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众多医家的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编纂而成的。全书共162篇,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书中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汤液等,其中大部分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世界的水平。
《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难经》 又称《八十一难》
全书共81个问答,相传系秦越人所作。
该书用问答的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等理论,以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则均有所创见。尤其对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有重大发展,它补充了《内经》之不足,且承前启后,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3)《伤寒杂病论》
系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前人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用辨证论治的手段来治疗疾病的专著。
该书提出的对外感疾病用六经辨证,对内伤杂病用脏腑辨证的方法,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
此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收载药品365种,系统地总结了汉及以前的药物理论知识。
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根据功效,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甘、辛、苦、咸五味。而且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七情和合”。为后世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macskf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