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养气的诀窍

文 / 守正学堂
2019-04-24 17:29

《黄帝内经》有大量调养呼吸的方法,如《上古天真论》中就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非常注重呼吸运气。

我国历代都注重调息法——调养呼吸吐纳的功法。气功的本意就是一种以调气为主的养生方法,当然调气与调形、调神是不可分离的。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行气玉佩铭”。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的藩王墓葬中,有一个十二面棱柱体的杖首(见图)。

在十二面中,一共刻了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

据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的释读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大意为:行气时要深深吸气,体内蓄积的气体增多,然后引气下伸,稍停,意固气于下焦;

然后缓缓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下伸的道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即缓缓呼气,直到腹中秽气全部吐出为止。

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提出“六字诀”: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以解极。”——《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不仅是著名的道家修炼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收集和整理了南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汇集成《养性延命录》。其中就记载了六字诀的呼气方法。

吸气只有一种,呼气却有六种。就是在呼气的时候发出六种不同的声音:吹、呼、唏、呵、嘘、呬。六种不同的声音可以用来治病。

吹可以去热,呼可以去风,唏可以去烦,呵可以下气,嘘可以散寒,可以解极。

心脏病,体有冷热,可用吹呼二气出之;

肺脏病,胸膈胀满,可用嘘气出之;

脾脏病,体上游风,身痒痛闷,可用唏气出之;

肝脏病,愁忧不乐,可用呵气出之。

后来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有不少发展变化。

宋代陈直提出养气七法:

陈直在《寿亲养老书》中说:“一者,少语言,养真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

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节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详解如下:

1、不要多说话,说话太多会耗真气。古人说“行走勿语,伤气”,意思是说走路时不要说话,边走边说也是伤气的。

2、节制色欲以养精。

3、饮食方面不要贪口舌之欲,吃一些破气耗气的食物,比如山楂,少量吃时可以消食化积,但吃太多了就会伤胃气。

4、咽津液,即咽下口中产生的津液,不要吐口水。津液被认为是肾精上承而来,咽津液可以养脏气,尤其可以养肾气。

5、节制怒气以养肝气。中医认为情志过激也是耗气的,惊悚恐惧会使气散乱不收,过度的心花怒放会使气散发掉,而所有情绪中,怒最耗气。

6、饮食有节可养胃气,主要是做到少、杂、淡、慢、温五个字

7、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心事重重,少思虑才能减少心气的损耗。

这里提到了保养七种气,已经不是纯粹靠呼吸来养气,而是结合了调神、调形。

说明养气不仅是调呼吸,而且要从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配合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养气的方法,得到养气的真谛,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