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11年,9付中药治愈!传承1260多年的名方太好用了!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熊某,女性,49岁,农民。
患者左侧偏头痛反复发作十一年,遇劳累紧张或情志抑郁则头痛复发。
近年来头痛发作频繁,约每日发1到2次,每发持续5到6天。痛止后如常人。
患者昨日下午头痛又发,头部左颞部呈抽掣样剧痛,痛处固定不移。
痛连及后项,且左眼发胀,胸闷不舒,恶心呕吐,口苦咽干,但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紫暗,脉弦滑。
【辨证】痰火上扰,瘀血阻络。
【治法】清热化痰,化瘀通络。
【方药】温胆汤加味
处 方
法半夏10g 广陈皮10g 茯苓10g
炒枳实6g 淡竹茹15g 淡子芩10g
川芎12g 全蝎3g(研末冲服)
干地龙10g 甘草6g
服4剂,后来复诊头痛明显好转,诸痛减轻。效不更方,守原方续服5剂痊愈。
—2—
传承1260多年的温胆汤
温胆汤最早见于唐代王焘先生的《外台秘要》(公元752年)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洗)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炙)二枚,甘草(炙)一两。
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是方药性以温为主,后世多以此方化裁,亦用治“虚烦”诸症。
其中尤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为后世所喜用,其减生姜四两为五片,另入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遂使方之温性有减而凉性得增,然仍沿用“温胆”之名。
罗天逸先生说“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参考《方剂学》)
【组成及用量】
原 方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
各二两(各6克)
陈皮三两(9g)
茯苓一两半(4.5g)
炙甘草一两(3g)
生姜5片 大枣1枚
【立法】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或癫痫等,苔腻微黄,脉弦滑。
《时方歌括》卷下云:“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
【配伍特点】本方化痰与理气并用,气顺则痰消;清胆与和胃兼顾,热清而胃不伤。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之常用方。以虚烦不眠,眩悸呕恶,苔白腻微黄,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3—
温胆汤的加减变化
【温胆汤的加减】
1、心经热重,加黄连清热除烦(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2、口渴舌燥,加麦冬养阴润燥,清心除烦。
3、癫痫加胆南星、全蝎、钩藤清热化痰,息风止痉。
4、虚烦失眠重者,加炒枣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
5、若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惊悸不眠等,加党参、熟地益气养血,壮胆气而养心安神。
温胆汤的辨证分析
【附方】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原 方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去瓤切,麸炒
陈皮去白
各三两(各9g)
酸枣仁微炒 大远志去心
甘草水煮,姜汁炒
北五味子 熟地黄切酒炒 条参
各一两(各3g)
白茯苓去皮 一两半(4.5g)
甘草五钱(1.5g)
生姜 五片 大枣 一枚
【功用】化痰宁心,益气养血。
【主治】痰浊内扰,心胆虚怯证。触事易惊,心悸不宁,不眠多梦,心胸烦,坐卧不安,短气乏力,或癫狂,舌淡苔腻,脉弦而虚。
【鉴别】温胆汤与酸束仁汤均可治虚烦不眠等证。
但酸枣仁汤证为心肝血虚,兼阴虚内热所致;其组方重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使心肝得养,虚热得清则虚烦可止。
温胆汤证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用药重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使痰热得清,胆胃得和则虚烦自除。
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去清热化痰之竹茹,加益气养血、补心安神之人参、熟地黄、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
适用于痰浊内扰,气血不足之心胆虚怯、神志不宁之证。
【温胆汤方歌】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现代应用】现代医学中,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心悸;冠心病致胸闷、心悸;慢性胃炎、胆囊炎之胸脘胀闷、恶心呕吐;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之眩晕;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舌苔白润或白腻、或微黄者,辨证准确,皆可用。
—4—
温胆汤为什么能治疗头痛?
回到开头那个医案:
朱丹溪先生说“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患者痛连及后项,且左眼发胀,胸闷不舒,恶心呕吐,口苦咽干,但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
显然是痰浊内蕴,郁久化火所致。
头痛11年,经久不愈,左颞部呈抽掣样剧痛,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舌脉会参,"久痛必瘀”,又当为瘀血阻络。
综合分析,祥辨其证,应属痰火上扰、瘀血阻络之证,故用温胆汤加黄芩清热化痰,加川芎、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佐以全蝎、地龙通络止痛而获痊愈。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中医老刘,个人微信:macskf,有问必答!